90艘中国商船陆续到达美国,美国人害怕的事情终究还是来了。

特朗普拿出了关税大招,企图逼迫全世界对美国让步。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最先受到伤害的还是美国人。

面对一系列此前并未预料到的现状,特朗普终究还是“怂了”。

在内部会议上,特朗普开始着重强调起了六个字......

该来的,总是要来

从签署全球普遍加征10%关税的行政令那一刻起,特朗普或许就该预料到,这场由他亲手点燃的贸易“烈火”,最终会烧到自己人身上。

4月2日,特朗普签下行政令,宣布对全球商品加征10%的统一关税,并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情况附加所谓的“对等关税”。

这一政策的核心,就是要借加税逼迫别国低头,重塑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可现实却是,这场由特朗普一手挑起的关税战,伤得最深的,反而是美国自己。

首先,特朗普肆意妄为的加税行径遭到了中国的坚决反制。

而中国也是美国许多商品的重要市场,比如农产品。


要知道,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市场,每年数百亿美元的订单,支撑着美国中西部大片农场的生计。

可如今,美国农产品在中国几乎完全失去市场竞争力。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战。

而对美国的冲击,远不止于农业。

据报道,特朗普关税政策宣布之后,就有不少家庭涌入超市,开始抢购生活必需品,因为他们担心物价进一步上涨。

CNN形容这是一场“政策引发的经济恐慌”,不同于自然灾害的突发性,这是“人为制造的不确定性”。

更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特朗普政府失去了信任。


皮尤研究中心在4月8日发布的一项民调显示,超过52%的美国人认为对中国加征关税只会伤害美国经济,甚至有53%的受访者认为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个人生活水平。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也是美国人必须要面对的。

最近,中国的90多艘货船接连抵达美国西海岸。

这本应是中美贸易稳定发展的象征,但眼下,美国的进口商却一个个面色凝重。

原因无他,高达145%的加征关税,令他们根本无力承担成本。

高额的关税,不仅让中国企业受损,美国商家同样难受。

很多人说,特朗普这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如今看来,可能连“自损八百”都是低估了这场政策带来的实际后果。

特朗普强调6个字

在关税引发的混乱还没有平息之际,又一场危机悄然席卷美国——这一次,矛头指向了美国的金融心脏:国债市场。

一周之内,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迅速飙升至4.494%,30年期收益率更是逼近5%,创下自2001年以来的最大涨幅。

一组数据背后,是资本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深深的不安。

面对特朗普不断加码的关税政策,投资者的信心迅速流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抛售美国国债,唯恐再晚一步就陷入无法脱身的泥潭。

国债是一个国家信用的象征,而今美国债市剧烈震荡,已不是单一事件,而是系统性风险的前兆。


金融机构为了止住流血,不得不被迫提高利率来吸引买家,这种“自救”行为,却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资金紧张。

对本已捉襟见肘的美国政府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在多重压力面前,一向以强硬著称的特朗普,终于开始松口。

4月10日,在白宫的内阁会议上,特朗普表示:“希望与中国就关税问题达成协议,让贸易战降级,让协议对两国都有益。”

其中,“让贸易战降级”这六个字,显然是特朗普现在希望的事情。

但是,这件事的根源到底在谁身上?

中国曾多次表态:不希望打贸易战,也无意与美国争夺霸权。

中国一再强调,“愿意在平等、互利、尊重的基础上,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开展合作”。

然而,特朗普却在其第一个任期内悍然挑起贸易战,单方面加征关税、打压中国企业;到了第二任期,不仅不收手,反而变本加厉,搞所谓“对等征税”,意图逼迫中国让步。

如今,眼看形势失控,才突然讲起“合作共赢”,未免太迟。

4月11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发出严正表态,对美“下达最后通牒”:“美国不能任意妄为,历史车轮不能倒退。”


这句硬话,其实说出了中国的底线——中国不是不讲理,更不是拒绝合作。

但合作的前提,是互相尊重,是彼此平等,而不是胁迫与霸凌。

若美国继续单方面搞打压与挑衅,那么必将自食其果。贸易战能不能降级,不仅取决于中国的态度,更取决于美国能不能真正“知错能改”。

所以,特朗普要想“让贸易战降级”,关键在于他是否真的认识到了问题的根源,是否真的准备改弦更张。

参考资料:

“如果关税战长期持续,相当数量的美国农民将破产”——观察者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