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坐在轮椅上一头白发的老人是于凤至,在1988年时她已经91岁的高龄了。从1940年离开中国来到美国以后,于凤至一直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心愿。
她想要与张学良团聚,自离开中国以后于凤至就再也没见过张学良了,可惜直到于凤至离世也未能再次与张学良重逢。
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姻常被人认为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但事实上,两人的关系远比外界想象的复杂。
一、于凤至和张学良
两人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张学良对这位“大姐”并不是那么的满意,这样的开局也注定了两人分离的结局。
但是人们都只知道两人之间是包办婚姻,却不了解他们之间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张学良年轻的时候根本就对金钱没有概念,经常挥霍无度,他的花销巨大,但好在他能听于凤至说两句。
有一次,张学良又打起了私人飞机的主意,知道了这事的于凤至表示强烈的反对。但张学良向来就是说一不二,执意要买这架私人飞机,于凤至认为这根本就是没必要的花费,一时之间两人剑拔弩张。
拗不过张学良,于凤至只好说:“你要是想买也可以,但是家里不会出钱给你买,要买你就自己掏钱。”听了这话的张学良才就此作罢。
后来张学良回忆起这个事情还调侃自己:“别说其他人了,就是我这个当少帅的,在家里也得听太太的话。”
张学良大手大脚的,要是没有于凤至替他操心着恐怕早就要吃苦了。于凤至不仅严格地控制张学良的开销,还投资了不少地产,对于股票她也是颇有研究,在于凤至的打理下,张家的财产是越来越丰厚。
张学良年轻的时候肆意妄为,不仅在花费上大手大脚,对待感情也是三心二意。
张学良风流成性,他与赵四小姐之间的爱情故事广为人知。这事自然也就被于凤至知道了,但于凤至很了解张学良这个人,她心里明白在这件事上她就算说了也不会有什么变化。赵四小姐和张学良情投意合,于凤至并没有插手让两人分开。
对待赵四小姐,于凤至可没有像电视剧里的太太一样冷眼相待,相反她还对赵四小姐处处照顾。但于凤至对待张学良感情颇深,看到他对赵四小姐一往情深,于凤至心里难免落寞。
但张学良居然也曾经给于凤至写过情书。1920年代,张学良因为军务长期在外,某次天津驻防时,他突然想到想给于凤至写一封信,收到信的于凤至开心至极,打开发现里面还夹着一片枫叶。
张学良在信里面写道:“凤至,此红叶如同我的心一般,虽然不能与你相伴,但我的思念之情从来没有减少过。”
看到张学良对自己的“蜜语”,于凤至心中开心又感动,将随信而来的枫叶珍藏在日记本里面。后来张学良遭到软禁,于凤至不得已要去美国时仍然携带着日记本。写在信里的感情可能是真的,但那份感情太短暂重量太轻了,以致于在分开的的日子里早就被岁月和变故冲淡。
二、遗憾离世
在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的人身自由就受到了限制,于凤至一心都是张学良能不能照顾好自己,万般担忧之下,她居然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自由,选择陪着张学良一同生活。
可事态的走向往往不受人的控制,越担心什么就越来什么。于凤至怕张学良照顾不好自己专门与他一同软禁,可是没想到自己却身患癌症,越来越多的不安在一瞬间冒出来。
身患重病的于凤至不得不离开张学良前往美国治疗癌症,可这竟是与张学良的最后一面。
初到美国时于凤至手里的资金还比较充足,但治疗花费了不小的数目,加上还要考虑到以后的生活,于凤至开始计划赚钱存钱以备不时之需,凭借着聪慧的头脑跟以前在中国投资积累下的经验,于凤至很快就赚取了一笔不小的钱。
她任何时候都不忘张学良,而突如其来的消息却让她彻底碎了心。
1964年,张学良在台湾受洗成为基督徒,按教规必须一夫一妻。蒋介石趁机施压,要求他与于凤至离婚,以便和赵四小姐正式结婚。
于凤至在美国得知后,尽管内心痛苦,仍签字同意离婚。但她提出一个条件:“离婚可以,但我永远是张家人。”她至死未改“张于凤至”的名字,并在洛杉矶的别墅里保留张学良的房间,期待他有朝一日能来住。
可于凤至苦苦地等了大半辈子,也没能再等来张学良的一面。她将洛杉矶的别墅装修得与从前的住所别无二致,就是希望张学良如果有一天来了可以习惯这里的生活。
一辈子的心愿也没能达成,于凤至在满是遗憾中去世了。
更令人唏嘘的是,她在美国拼命炒股、投资房地产,赚的钱大部分用于支持张学良的生活和政治活动。甚至在遗嘱中,她仍将财产留给张学良,并特意在墓旁留了一个空穴,希望百年后能与他合葬。
可惜,张学良没能满足于凤至的愿望,在赵四小姐去世以后,他早就给自己做好了打算,最后他与赵四小姐葬在了一起。
1990年,张学良重获自由后,曾对亲友提及于凤至,语气复杂:“凤至对我,真是仁至义尽。我这辈子,欠她太多。”在感情上张学良亏欠她太多,而于凤至却对张学良是一往情深。
于凤至的一生中张学良占了太多的分量,她不是历史的配角,而是一个被爱情耽误、被婚姻遮蔽的商业天才,她用一生诠释厚重的灵魂。
参考信息:
现代班组:于凤至:50年苦苦的等待
央广网:揭秘“少帅”张学良与于凤至离婚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