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6月,不甘心受制于日本人的“东北王”张作霖被暗算,命丧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在众人拥护下就任东三省保安军总司令,接掌大权。

张学良一生饱受争议。他爱国,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刚刚上任一周,就宣布“东北易帜”,坚决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然而,1931年9月18日,他却采取“不抵抗”政策,放任日本人长驱直入,兵不血刃实现了对东三省的完全占领。被世人所唾弃。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为实现全国抗日的目的,伙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囚禁了蒋介石,迫使其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最终“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国共也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迎来了关键转折点,也成就了张学良人生的高光时刻。

随后,回到南京的蒋介石勃然大怒,将张学良软禁起来,这一关就是半个多世纪。那么为什么蒋介石不杀了张学良,而只是囚禁他呢?囚禁他半个多世纪花费又是多少呢?

西安事变之后,一些与张学良宿怨颇深的国民党要员,均力主将他处以极刑,蒋介石曾经也是想杀掉张学良的,毕竟在1949年败退台湾之际,他就杀掉了和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

他之所以选择囚禁张学良,一方面因为张学良夫人于凤至曾致电蒋介石及西安谈判的担保人宋子文,声称张学良如遭不测,她将公布“不抵抗之真相”。



再加上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多次发电报阻止,希望其履行诺言,保证汉卿(张学良字汉卿)安全。最终夫妻俩达成了协议,囚禁张学良一生而不伤他性命,甚至给他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张学良和蒋介石是八拜之交,蒋介石也不能做得太绝。除了不给张学良自由和权利,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却是尽最大可能去满足。

张学良从小锦衣玉食,花钱如流水,被软禁时只有38岁,正当壮年。起初,任何人都不能见张学良,他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10里以内,10里以外的地方要向上申请,不过无论去哪,身后必定有特务跟随。

生活方面,蒋介石对他是有求必应,为他服务的人员多达200人,佣人、司机、警卫连、特务连等等应有尽有。这些人一方面照顾张学良生活起居,另一方面也负责监视张学良。

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慢慢放松了对张学良的约束,他想和谁聊天都可以派专人接到住处,甚至在修身养性、做学问方面需要哪些人才,蒋介石都为他安排。

张学良到了台湾,曾经研究过很长时间的一段明史,并且颇有心得,后经蒋介石首肯,与相关的明史专家进行了深刻交流,做了很多笔记;此外,张学良兴趣广泛,喜欢打网球、钓鱼,因此,蒋介石专门给他修建了一座网球场,让特务刘乙光等人专门陪他打球钓鱼。



曾经有人问过蒋介石,囚禁张学良到底花费了多少钱?蒋介石说道:“每年花在张学良身上的钱,足够一个团一年的花销。”

要知道,当时一个团有1500人左右,他们的吃穿用度,再加上武器弹药装备,一年下来至少需要二三十万银圆。那么张学良被软禁50多年,花费就高达一千多万银圆,可谓天价。当然,这笔钱不是全部给张学良一个人的,也包括为他服务的人员花销。

关于蒋介石为什么会给囚禁中的张学良提供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后人也是颇多猜测,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张学良毕竟是“东北王”张作霖的儿子,过惯了锦衣玉食的日子。而且蒋介石也要顾及外界的看法,如果从生活上也限制张学良,未免显得太小气。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张学良亲自书写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从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兄弟情谊还是很重视的。



其次,宋美龄从中斡旋。从宋美龄临终前说自己一生最后悔的两件事中有一件就是对不起张学良就可以看出,张学良在宋美龄心里很重要。张学良被捕后,宋美龄也是向蒋介石力保其一世富贵。

1988年,蒋介石儿子蒋经国去世,两年后,被囚禁半个世纪的张学良终于恢复了人身自由。笼中的金丝雀不管生活多么优越,但它向往的永远是广阔的天空。重获自由的张学良随即展翅云游四方,2001年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张学良一生饱受争议,曾“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曾“不抵抗”,导致东北沦陷;好在能及时醒悟,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举国抗日。毛主席称赞他“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对于张学良的评价是功是过,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但不能否认的是他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虽九死其犹未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