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作官,志在君民,他无所问。”近日,在话剧《苍生为念》的巡演现场,当丁宝桢掷地有声地说出这句台词时,台下不少观众为之动容。这部大型历史题材话剧,正在用戏剧的力量叩击当代人的心灵。
该剧由中国话剧“金狮奖”编剧奖获得者刘深和成都艺术剧院资深编剧龚丽莉担纲编剧。近日,两位编剧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揭秘这部“不一样的主旋律”话剧背后的创作故事。
剧照
寻找真实的丁宝桢
创作之初,刘深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突破人们对丁宝桢的固有印象。“大家最熟悉的是他智杀慈禧宠监安德海的故事,还有民间广为流传的发明了宫保鸡丁。”但刘深认为,这些都不足以支撑一部严肃的历史剧。
刘深
经过深入调研,刘深将目光聚焦在丁宝桢任职四川总督的十年。“我们发现他做了三件大事:修都江堰、改革盐政、裁撤夫马局。”刘深特别提到都江堰工程,丁宝桢将笼石拦水改为条石拦水,条石间用铁链联结,石缝用桐油调和石灰嵌缝,这是都江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铁石坚作。
“创作初衷很简单——以史为鉴,借古喻今。”龚丽莉坦言,当第一次深入了解丁宝桢的事迹时,这位晚清名臣的现代性令她震撼。在四川任职十年间,丁宝桢改革盐政、治理水患、惩办贪腐,更留下做官“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的家训。
龚丽莉
龚丽莉提到丁宝桢写给儿子的家书:“他说‘为人只要不饥不寒便可做官’,这种朴素的家风传承,与当下‘不忘初心’的倡导形成奇妙共振。”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
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的平衡上,刘深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丁宝桢的家书,我们一个字都没改,直接用在戏里。”刘深举例说:“但像宫保鸡丁是不是他发明的这种小事,就可以适当进行艺术加工。”
剧中两个重要角色——学生陈友贤和盐商胡世铎都是虚构人物。陈友贤代表那些在权力面前迷失的人,而胡世铎作为盐商,能展现商人的复杂性。
剧照
采访中,龚丽莉也提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理念。剧中丁宝桢斩杀安德海、治理都江堰等关键情节严格依据史实,而人物关系的铺陈则适当艺术化。她特别提到剧中虚构角色“瓜二”——他是一个八旗子弟出身的官场老油条。“这个角色从最初‘上班摸鱼’到最后成为丁宝桢的‘迷弟’,他的转变让清廉价值观有了更生动的注脚。”龚丽莉笑道,“小人物往往最能传递历史温度。”
“一碗清水送清官,一碗糨糊送贪官。”在大型历史话剧《苍生为念》的尾声,当百姓以清水相送丁宝桢的灵柩时,台下总有观众悄然拭泪。这一幕的灵感,正是编剧龚丽莉在四川广元昭化古城采风时挖掘到的唐代旧俗。
为还原真实历史质感,创作团队多次赴都江堰、广元昭化等地实地调研。在昭化古城,一个唐代流传的习俗成为全剧点睛之笔——百姓以清水送别清官,以糨糊送别贪官。“这个细节太有戏剧张力了。”龚丽莉回忆道,“它让丁宝桢的清廉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感可触的民间记忆。”此外,创作团还邀请川大历史学者专题授课。“我们甚至考证到,丁宝桢的祖父曾任昭化知县,这种家族传承解释了他为何如此重视官德。”
剧照
让廉政题材更打动人
谈到与导演李伯男的合作,刘深以“天然默契”来形容。“我们都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又是中戏校友,虽然第一次合作,但沟通特别顺畅。”刘深回忆,在排练过程中,他们只需要说半句话,对方就能明白意图。
对于如何避免廉政题材的说教化,刘深有自己的心得:“先把人物当‘人’写,而不是考虑他的身份。”他强调要让角色说“人话”,避免口号式的台词,“观众是来看戏的,不是来听报告的。”
当被问及希望观众记住什么时,刘深沉思片刻:“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人,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希望干部看完能思考如何为官,普通观众看完能想想如何做人。
这部话剧不仅展现了丁宝桢的为官之道,更传递了一种价值观。正如刘深所说:“以苍生为念,不仅是古代官员的操守,也应该是现代人的追求。”
在众多场景和台词中,丁宝桢与徒弟关于“天道”的讨论让龚丽莉印象深刻。丁宝桢一句“苍生为天,公益乃道”,点明了他坚守的价值观,这也是整部剧的核心主题。
《苍生为念》凭借丰富的故事、多面的人物以及悲喜交织的情节,赢得了众多年轻观众的喜爱。对于廉政历史剧如何吸引年轻观众,龚丽莉认为,戏剧不应设限观众年龄层,情感是打动观众的关键。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编辑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