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1871年8月14日(同治十年)出生于北京醇王府,1908年11月14日病死于瀛台涵元殿,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皇帝驾崩让本已是千疮百孔的清王朝,更加雪上加霜。


囚禁光绪帝的中南海瀛台

先来说说光绪帝的驾崩,按大清典制,皇帝出殡,皇室官府人员需要全部参与,就算慈禧对光绪帝有诸多不满,但无论如何,他都是名正言顺的清朝皇帝,光绪一天没有被废帝,那么他的葬礼终究是不能有马虎的,一切按照国葬规格准备。

因为没有建造陵寝,等到了1909年3月12日,朝廷才给光绪皇帝举行出殡仪式,并将他的梓宫运往清西陵暂且安置。



按照皇室的规矩,皇帝的灵柩要做得庞大而华丽,而且抬棺的人数也有严格的要求,当时给光绪抬棺送葬的队伍就是128人的大规模了,而且两侧还有骑马的带刀新式清军卫队。由64人组成的执幡队高举万民旗伞为送葬队伍开路,然后是1628人规模的仪仗队,每个人手上都拿着各种纸扎的惟妙惟肖的法器和冥器。随后跟着的便是声势浩大的抬棺队伍,送葬队伍的最后是用来运送陪葬品的马队,一众马匹,毛色一致。


1909年3月12日,光绪出殡的那天,唢呐声响,佩着清脆的锣鼓声音,引来了京城的所有百姓,所有人都想来对这么盛大的场面抱有不小的好奇心,于是纷纷放下手上在做的事,不辞辛劳地从城里的四面八方跑来围观这声势浩大的葬礼,甚至营造出了万人空巷的景观。

自从鸦片战争失败后,这是京城第一次这么热闹,街上挤满了人,除了给送葬队伍留出的主干道以外,其他地方都围满了前来围观的群众,熙熙攘攘的,可谓是人山人海,抬头低头引入眼帘的都是人。不论是送葬的队伍还是百姓,从街头一时都看不到街尾。








送葬队伍从紫禁城前往天坛









出殡队伍路过景山附近



当时,人们被允许沿着光绪皇帝的葬礼路线围观参拜,照片也记录了当时群众的态度,他们的眼睛迷茫麻木,没有人悲伤,更奇怪的是,人们看着送葬队伍却不下跪。





从当时的照片来看,在场的官员和大臣面部表情都麻木了,根本看不出任何悲伤,他们中有些人的眼神似乎很迟钝,葬礼现场由东洋的一位摄影师拍摄。




光绪皇帝的葬礼采用了传统的方式,遗体从紫禁城出发,最终运到清朝的西陵。这是一个200多英里的旅程,尽管当时交通相对便利,光绪皇帝的葬礼仍然沿袭了先人那种抬轿的方式。


在送葬队伍前面有一辆大篷车,扛旗队由64人组成,他们是领队,他们都穿着紫色的团花麻衣、黄色的手套、黄色的靴子、卡其色的裤子、黑色的毡帽和黄色的鹅毛。后面仪仗队的人数达到几千人,长达五英里。


从这些光绪皇帝葬礼老照片来看,送葬的队伍庞大,旁观观望的大清子民不少。整个过程被一个外国人记录了下来。



从整个环境来看光绪皇帝葬礼队伍可能已经出了皇城,向光绪皇帝的墓地金龙峪前行。




光绪皇帝的陵寝位于清西陵正殿内,这座大殿被称为临时宫殿,也就是说,他的遗体只是临时安放在这里,直到1913年光绪皇帝的遗体才正式下葬。

当时,封建制度逐渐衰落,清朝的权威也逐渐削弱,在老百姓眼里,他们对皇室的尊重越来越小,对这些封建礼节越来越麻木。

有人回忆说,慈禧太后去世时,当时学校组织学生在灵堂前叩头,太监高呼“哀悼”,大家低头偷偷大笑,此外,著名作家夏衍回忆说,慈禧去世时,人们对停止结婚和娱乐100天的想法感到恼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