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为无人机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产物,如今却发现它已深度融入各领域,释放出超乎想象的能量!"在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参观时,一位媒体记者由衷感叹。这声赞叹,恰似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西咸新区在产业创新征程中带来的震撼与惊喜。这片充满蓬勃生机的发展热土,正以低空经济与智能装备产业为强劲双引擎,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飞驰,书写着一个个令人瞩目的产业传奇。

4月16日,西安市委宣传部组织19家中央、省级及市级主流媒体,走进西咸新区开展实地采访活动。媒体记者们深入产业一线,近距离探寻这场覆盖天空与地面的产业变革浪潮,见证新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中取得的全新突破、丰硕成果与显著变化。

产教融合:创新驱动的人才引擎

在西咸新区,产教融合正成为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记者走进南瑞集团,近距离感受这里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如何重塑科研与人才培养生态,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1年8月27日,南瑞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新型电力系统联合研发中心线上签约。此次合作旨在充分发挥企业作为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的作用,以项目为牵引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中,双方联合培养博士后,实现人才共享和技术融通,成为合作的一大亮点。

“在研发中心,科研人员基本都来自于交大,企业则主要提供具体的工程应用需求,这样就能形成一个‘产学研用’有机体。”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后张崇兴介绍道,“双方通过联合研究,也能提升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率。对于硕博研究生的培养而言,有了企业的加入,让培育方案更加的多元化,有机会也有途径将理论研究用于指导实践。”


“南瑞-交大模式”核心在于改变了传统的“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校企合作方式,构建起“南瑞集团提出研发需求”“双方共同派驻研发团队”“合作培育、引入高端人才”的创新联合体,最大限度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

在高端软磁材料及器件领域,我国70%以上的产品依赖进口。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赵凡表示,“一直以来,我们团队的梦想就是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

2021年3月30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咸新区举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正式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同年6月1日,主要从事系列高端软磁铁氧体材料、软磁磁芯和器件开发和应用的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自此,这颗在实验室“沉睡”了整整十年的科创“种子”在沣西新城开始萌芽。

得益于沣西新城提供的1000万元资金支持,以及帮助补强项目的管理和销售团队,并为产品匹配市场需求,锐磁电子迅速成长。目前,沣西新城专为锐磁电子定制的12000 平方米厂房已初具规模。“1000万元保证了我们从实验室走出来后有了厂房和生产线,使我们顺利地实现了从中试到量产。去年我们实现了 2000万的营收,而凭借我们在材料端自研自产的优势,我相信我们在器件端也能获得成功。”赵凡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秦创原建设的4年来,沣西新城通过搭建转化平台、完善转化机制、优化转化环境等举措,成功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 “最后一公里”,让科研成果有了落地生根的土壤。截至2025年 4月,西安交通大学就在西咸新区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84项,其中落地沣西新城达到190家、占比70.37%。

智能装备赋能:勾勒智慧发展新图景

在西部云谷三期,一场偶然的相遇,让媒体团得以窥见西咸新区智能装备产业的蓬勃生机。一辆无人驾驶扫地车沿着园区道路缓缓前行,驾驶座空无一人,却如同经验丰富的环卫工,有条不紊地清扫路面,所经之处尘埃与杂物尽数清理。清扫完成后,清洗装置自动启动,水流冲刷间,路面焕然一新,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快看,草坪上还有个‘小坦克’!”随着记者的惊呼声,众人的目光聚焦在草坪上。一辆橘色小车正在平稳行驶,它造型独特形似坦克,加装履带的轮胎使其在草坪上行动自如,同样不见驾驶员身影。这两辆神奇的车辆,分别是酷哇科技西安分公司的智能无人驾驶清扫车,以及西安沐秦智能科技的 M200 农业无人车。

酷哇科技西安分公司副经理李瑾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慧环卫车队,从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到智慧环卫云端管理与自动驾驶车辆运营,全方位助力城市构建智慧环卫体系。眼前这辆3吨级无人驾驶清扫车,底部强力吸盘可同步完成清扫与清洗作业。当垃圾满载,它能凭借智能系统自动前往垃圾点倾倒,一台车的工作量相当于6名环卫工人,满电状态下可连续工作7 小时。其先进的识别技术,对障碍物、红绿灯的识别精度达 3 厘米,大幅提升城市清洁效率与智能化水平,也显著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沐秦M200农业无人车同样实力非凡。西安沐秦智能科技技术总监张天昱表示,这款专为果树植保研发的智能装备,最大亮点在于实现果园作业人机分离,可全天候高效喷洒。它具备强大的自主导航与作业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能根据不同场景需求,灵活更换喷洒、拖运、割草等模块。在喷洒作业方面,效率是人工的10倍,8小时可作业100 亩,还能节省超50%的药液用量,既保障了果农健康,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作为公司 “拳头产品”,M200 农业无人车不仅畅销美日韩等国际市场,在国内也备受猕猴桃和葡萄种植户青睐。张天昱感慨,得益于沣西新城的政策支持与100万元“两链”融合资金,M200农业无人车不到一年便完成从设计、研发到量产交付的全流程,销售业绩持续攀升。

西咸新区先进制造业促进局数字经济部部长陈焕介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被列为新区三大主导产业链之一。西咸新区规划秦汉自动驾驶产业园、沣西数字经济产业园和沣东自贸产业园3 个特色园区,作为产业聚集高地。目前,已成功招引37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数量占全市一半,2024 年总产值突破40 亿元。


如今,西咸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迅猛。除酷哇无人清扫车与沐秦M200农业无人车外,载客自动驾驶小巴累计行驶超 30 万公里,运送乘客超10万人次;九识智能联合申通快递的 10 辆无人物流配送车,测试总里程达8.04万公里。西咸新区更是在西北地区率先启动全域智能驾驶商业化试点,选定542.9公里、186条道路用于自动驾驶测试。这些穿梭于城市街道与田间地头的智能车辆,生动展现着西咸新区的科技创新实力,正为城市与乡村勾勒出智慧发展的全新图景,也让人们看到未来产业发展的无限潜力。

企业转型:政策赋能下的破茧成蝶

走进西安蓝悦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悦控制”)的展厅,仿佛进入了一个无人机的世界。各式各样的无人机有序陈列,犹如一支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出征的战队。“这台GZ500共轴双桨无人机,采用共轴反桨旋翼结构,载重可达200kg,同时续航时间能达到一小时,在物资投放、运输、能源探测等诸多领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公司总经理计敏涛熟练地介绍着产品,言语间、眼神里满是自豪。


回望蓝悦控制的发展历程,企业研发负责人刘战国的创业故事,无疑是西咸新区低空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2018 年,作为西安理工大学教师的刘战国,怀揣着对无人机技术的热爱与创业梦想,带领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飞控系统技术投身商海。然而,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缺乏资金和产业链支持等问题,很快就让企业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

生产经理田卫国对此记忆犹新:“那时候,公司面临着诸多难题。因为缺乏资金和产业链支持,一个小小的零件都要等上半个月,成本根本降不下来,企业发展处处受限,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尽管团队成员们心怀梦想、充满干劲,但面对重重困难,也难免会感到迷茫,对企业的未来充满担忧。

转机出现在2021年。随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正式落地,一系列涉及“两链融合”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企业孵育、创新人才汇聚的优惠政策,如温暖的春风般吹进了蓝悦控制。“这些政策对我们来说,就是雪中送炭。”田卫国激动地说,“我们紧紧抓住机遇,利用政策支持,组建了自己的生产制造加工中心。”

如今,再走进蓝悦控制的生产车间,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12 台大型设备开足马力运转,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机器,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作业。“现在,我们80%的零部件可以实现自主生产,生产周期大大缩短,成本降低了,效率也提高了。”田卫国笑着说,“这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研发能力,还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让我们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大幅提升。”

在政策的有力扶持下,蓝悦控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年产值从最初的亏损状态,一路跃升至5000万元,业务范围也不断拓展,涵盖了青少年无人机课堂、CAAC无人机执照培训等多个领域。在公司的培训教室里,学员们专注地学习无人机操作知识,认真进行模拟训练,为成为专业飞手而努力。“看到公司现在的发展,我们当初的坚持都是值得的。”田卫国感慨道。


蓝悦控制的成功转型并非个例。在西咸新区,众多无人机企业都在秦创原的助力下,实现了从困境到腾飞的华丽转身。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为西咸新区低空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了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个生动典范。

产业集群:打造低空经济生态高地

“这里每天都有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聚集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低空经济的无限潜力。”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负责人魏晓兵说道。在风景秀丽的昆明池畔,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格外引人注目。一台盘旋在空中的无人机,在专业飞手的精准操控下,稳稳地降落在天驿方舱中,这一画面生动展示着科技与产业融合的独特魅力。


2月28日,省内首家民用无人机试飞基地——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正式揭牌,瞬间成为西安乃至陕西低空领域关注的焦点。基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昆明池景区西侧,场地面积 101 亩,获批空域使用面积约78.5平方公里。

走进基地,随处可见忙碌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专注地工作;天空中,无人机穿梭飞行,不断进行着各种测试,一片繁忙有序的景象。

“基地集研发试制、检测验证、试验飞行、适航服务、飞手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无人机产业提供了全方位的配套支撑。” 魏晓兵介绍,“同时,它还搭建起了科教融合的互动桥梁,促进了产业生态的培育与创新。” 在基地的研发区域,科研人员们正全神贯注地进行技术攻关,他们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希望通过持续创新,推动无人机技术迈向新的高度。

目前,基地一期1284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已吸引9家企业正式进驻,这些企业涵盖了无人机生产、研发、培训、巡检及监测等多个领域。

“在这里,我们能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入驻企业的一位负责人说道。在基地的会议室里,时常能看到企业代表们围坐在一起,就合作项目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寻求共同发展的机会,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

不仅如此,基地还与延安新区、宝鸡蟠龙高新区达成合作意向,致力于推动低空经济生态向全省辐射。“我们希望通过与各地的合作,将西咸新区的低空经济模式推广出去,带动更多地区的产业发展。” 魏晓兵说道。在与合作地区的交流会议上,双方积极探讨合作细节,从技术共享到资源整合,从人才培养到市场拓展,全方位谋划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之路。

如今,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每平方公里空域日均起降无人机超过50架次,一条涵盖研发、制造、应用的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已然成型。按照规划,在2024年6月前将打造不少于10个低空创新应用场景,并在3年内形成西咸低空产业聚集区,产业规模预计超50亿元。这片区域正凭借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热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汇聚于此,共同绘制低空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

从低空经济的蓬勃兴起,到智能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西咸新区正以创新为引领,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发生,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西咸新区也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