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19日)
人民网首页重点推送
《江苏句容:身段一“转”天地宽》
在南京都市圈,凭借地缘、生态之利获得“南京后花园”之称的,除了南京的几个远郊区,就要数镇江句容市了。
句容西接南京,其城区与南京、镇江两地市中心的距离都在50公里以内,多年来致力于“融入南京、接力镇江”。不光毗邻地区的句容楼盘住满了南京的上班族、养老族,亦有越来越多在句容创业的南京人过上了“双城”生活。
企业入驻句容经开区的姜姝,早上从南京的家出门,通常开车40分钟就能到达公司上班。句容的山水田园、优质农产品让她打心眼里喜欢,近年她还发现这里的产业环境变得更优,发展动能变得更强。
数据显示,句容市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入围2025年江苏省重大项目5个,其中制造业项目4个,均为历年最高。迎来撤县建市30周年的句容,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感觉。
江苏翔瑞智装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作业。马吉摄
产业向实 重塑新业态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受中心城市南京的辐射影响,房地产一度成为句容区域经济的支柱之一。“最高峰的2016年,本市商品房销售额达到336亿元。”句容市发改委规划科科长蔺锡栋说。
与南京仙林地区一河之隔,句容市宝华镇楼盘遍布,超5万名南京市民在此置业居住。当地一位房地产中介说,“有一年宝华的新开楼盘多达20几个。”
实践证明,实体经济才是硬道理。《句容市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中明确,以“两群三链”为主导产业,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高性能新材料、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三条地标性产业链。蔺锡栋说,这也是当地首个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作为高性能新材料产业的链主企业,江苏中晟电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晟电磁”)去年实现销售额30亿元,增长率高达55%。要知道,这家企业2010年落户之初做的并非硅钢,它的转型发展正与句容重塑产业结构相呼应。
据了解,中晟电磁企业总部位于广东中山,当初在句容的项目是生产混凝土、五金件等,为房地产行业做配套。中晟电磁总经理黄玲说,从2021年涉足硅钢到如今年产能100万吨,公司迎来了井喷式发展,“开年以来平均日产硅钢2800吨,今年的销售收入有望再提升50%以上”。
在站稳硅钢市场之后,中晟电磁科技去年9月又追加15亿元投资,建设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电磁材料项目。该项目入列2025年江苏省重大项目,目前已进入土建和设备选型阶段,预计2026年投产。
产业对路之后,中晟电磁的项目接二连三上马。截至目前,当地“两群三链”企业数量已近300家,新材料、智能制造等4个产业集群发展成为百亿级主导产业。句容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5年,力争全年“两群三链”企业销售规模突破48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比重70%以上,形成5家30亿元、10家10亿元以上链主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达250家以上。
凯米膜项目生产设备进场。人民网 王丹丹摄
招商求变 蓄积新动能
记者见到凯米膜项目现场总指挥关请时,他正在忙着让人“卸货”,“今天已经有5车设备进场,我们几乎是一边土建收尾,一边安装设备。”
“项目去年6月6日签约,7月12日开工,从签约到开工只用了36天。”句容经开区投资促进局局长王蓉介绍,这个总投资15亿元的环保设备制造项目是从南京招来的,当地为此成立了招商服务专班,倒排工期,限时推进,没耽误一点时间。
“这是我们设在南京之外的第一个生产基地,一期40亩土地拿地当天就开工,预计下个月试生产。”关请说,公司在项目选址时考察了南京周边多个地方,落户这里主要基于“和公司总部距离近,土地和用工成本也相对较低”。据了解,该项目一、二期达产后,预计年产200套分离膜设备,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
在打造南京都市圈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的城市功能定位下,承接南京产业外溢并推动形成“研发在南京、生产在句容”的产业格局,正在成为当地招商发力的方向之一。
“南京是我们摆在首位的招商目的地,今年以来新签约项目中来自或关联南京的超过一半。”句容市招商中心综合部部长高军介绍,该市去年开始实施“1+6”驻点招商,其中“1”就是南京,“6”是上海、苏州、杭州、合肥、北京、深圳。
聚焦产业链靠前招商,效果看得见。2024年,句容新签约镇江市级重点项目90个,亿元以上共42个,总投资326.4亿元。
人民网调研中发现,当地招商既注重能很快投产见效的产业项目,也着眼经过孵化、培育将来能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科技项目,这是招商思路的重要变化。去年10月,句容市科技招商中心挂牌成立。“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们编制了科技招商工作手册,招商方向将更聚焦富含科技含量、未来前景好的项目。”该中心主任吴国涛说。
句容经开区琅琊人工智能创新港。张杰摄
一区多园 营造新空间
说起凯米膜项目的落地,还有个插曲与句容推进的“飞地经济”有关。原来,该项目当初有意落户在离南京更近的宝华镇,而非句容经开区。
“过去在项目招引上缺少统筹,各自为战就会造成产业集聚度不高、区域主导产业不强的情况。”句容经开区经发局局长姚淦橙说,现在有了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明确产业类型聚焦“两群三链”,也在空间布局上加以引导、规范,把产业载体统筹在“一区多园”和“三带四组团”上。
园区载体是产业发展主阵地。2023年9月,句容市成立“一区多园”大党工委并挂牌管理办公室,相继出台《句容市盘活存量激励办法》《关于推进“飞地经济”发展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开展“净地”攻坚行动,盘活闲置厂房、低效用地等存量资产,腾出发展空间。就飞地项目机制而言,各板块之间互通有无,飞出地和飞入地共推项目建设,共享企业税收,由此保护了飞出地的积极性。
“全市上下一盘棋,载体建设也转向了‘绣花活’。”蔺锡栋介绍,句容去年盘活35宗、2673亩产业类“净地”,新增可开发利用空间1.58平方公里,有力推动了“项目等地”向“地等项目”转变,当年市级制造业重大项目入园率100%,并统筹完成了5个飞地项目。
得益于充足的净地资源,江苏翔瑞智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姝说,和7年前刚来句容经开区不同的是,他们拿地50亩,在2万平方米新厂房内布设了3条生产线,去年已告别租用厂房搬进自建厂房,“今年一季度我们完成产值4000多万元,现有订单排到了9月份”。
公司营收从百万级到亿元级,姜姝见证着自家企业的发展壮大,也感受着园区建设的蒸蒸日上。有着11栋建筑的琅琊人工智能创新港就在她眼皮子底下拔地而起,如今正在竣工验收,商汤、微软、百度等一批龙头企业已经率先入驻。“这里的产业载体规划有序,净地空间虚位以待,园区发展得好,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也更加足。”她说。
“我们将坚持产业强市‘一号战略’,做强产业链群,加力各类产业载体建设,促进产城融合,营造让项目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营商环境。”句容市委书记周必松表示,将坚定“融入南京、接力镇江”定位,努力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力争在构建现代化产业新高地进程中后发先至。
内容来源 | 人民网
编辑 | 张萌萌
校对 | 许鹏锋
审核 |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