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7日,中午11点02分。苏联核动力潜艇“共青团员”号艇长伊夫根尼·瓦宁上校接到了报告:“7号舱起火,已经达到70摄氏度!”这就意味着“共青团员”号有随时爆炸的危险,而此时,“共青团员”他们正处在380米深的海平面之下,在这一时刻如果发生火灾,意味着什么,很有可能所有官兵葬身海底。



核动力潜艇“共青团员”号是当时全世界唯一一艘由钛合金打造的,能够下潜到1000米以下的深度,并能有效规避敌人探测和向敌人发起攻击的能力核潜艇。

“共青团员号”核潜艇。主尺度117.5 X 10.7 X 8米,水面排水量5880吨,水下排水量8500吨。最初艇员编制为57人,后来升为68人。

1989年4月9日,11点03分。



潜艇乃至核潜艇,最害怕一样东西:火!在深海之下,密闭空间,一场大火将足以将一艘潜艇在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更何况,共青团员号”还携带两枚有核弹头的鱼雷,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种情况下,瓦宁下令向7号舱释放氟利昂气体,这是作为潜艇着火时一个常规的灭火手段,此时的7号舱里还有一名在值班的上等兵布赫尼卡什维利,因线路烧断,瓦宁无法与对方取得联系。但从系统控制台可以看出,温度升高后,7号舱的舱门就被关上了——应该是布赫尼卡什维利个人的操作,而此时向7号舱注射入氟利昂,赫尼卡什维利也很快会窒息而死。



面对一条活生生的生命,瓦宁犹豫了。但摆在他眼前的另一个残酷现实是:如果不及时做出决定,那么全艇剩下的68条生命,很有可能就会被一起葬送在冰冷的海底。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瓦宁只能下达了向7号舱输送氟利昂的命令,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就是一声巨响,大火烧坏了潜艇的管道系统,随着氟利昂一起被输送进7号舱室的,还有大量呼吸用的纯氧。系统监控显示,此时7号舱的温度已经超过了500摄氏度。7号舱的爆炸已经炸开了舱壁,火势开始向6号舱蔓延。



11点12分,瓦宁下令:“紧急上浮!”

11点16分,“共青团员号”浮出了海面。

在浮上海面的同时,“共青团员”号艇内的全体官兵戴上了连接压缩空气的氧气罩,并展开灭火。

然而,戴上面罩后不久,不少官兵都纷纷倒地,因为输送的氧气里混入了大量一氧化碳,导致不少官兵昏迷不醒。接着大家又不的摘下面罩,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两人已经停止了呼吸。



能正常行动的水兵们立刻组队去抢救其他舱室的幸存者,他们从4舱和5舱抢救出了12个人,其中一位带着氧气面罩的军官,因为大火造成的高温,氧气面罩的橡胶已经熔化在了脸上。

此时的瓦宁于11点37分,下令发出求救信号——加密的求救信号。

当时,拥有救援力量的最近国家是挪威,如果动用挪威军方的直升机,2个小时内就能赶到“共青团号”上浮的地点。但根据苏联军方规定,“共青团员”号碰到紧急情况时,不能使用国际通行的“SOS”信号求救,而是只能用密码向隶属的苏联北方舰队求救。



而此时挪威方面确实监听到过信号,但因为信号被加密,无法得知内容——挪威方面只是猜测是演习信号。

11点41分,苏联海军元帅切尔纳温接到报告:收到了“共青团员号”发来的求救信号,但因为电信干扰,无法确定潜艇的位置。直到12点19分,切尔纳温才得到了“共青团员”号的确切位置——来自这艘潜艇第八次发来的求救信号。他立即命令出事地点附近的苏联远洋渔轮迅速向潜艇靠拢实施救援。

与此同时,一架苏联空军巡逻机紧急起飞前往事故点,而北方舰队副司令搭乘一艘巡洋舰,带着一支救援队也从相对最近的摩尔曼斯克港出发。可由于事发地点太远,救援队至少要花13个小时才能抵达。



此时, 已经放弃救火行动的“共青团员”号官兵们,正顶着严寒,蜷缩在潜艇甲板上,苦苦等候救援到达。下午2点40分,那架苏联空军巡逻机抵达了潜艇上空,开始绕着潜艇盘旋。潜艇官兵们看到飞机时。但已经晚了,下午4点24潜艇发生爆炸。

爆炸的源头,正是7号舱和6号舱,海水很快从汹涌的缺口涌入,潜艇尾部进水,艇身开始下沉,瓦宁上校此时下令弃艇,但此时还有五个人依旧留在潜艇里。他随即要求甲板上的士兵迅速放下救生艇,自己一头又钻进了潜艇。



为了保证艇员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安全逃生,“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在2号舱指挥台里专门设置了逃生区域,里面有一个漂浮救生舱,里面配备淡水和必要物资,可以容纳全部艇员——只要潜艇深度不超过1500米,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弹射脱离潜艇浮出水面,这是苏联为潜艇设计的逃生舱。

在潜艇沉没的那一刻,瓦宁上校带着四个部下进入救生舱,没有逃生的是值守电机房的上尉伊斯彭科夫,在火灾发生后,他始终坚守在自己岗位,保证潜艇的相关设备运行到最后一刻。



随后,救生舱按照设计,脱离潜艇后向海平面急速上升,但由于救生舱舱盖的密闭性出了问题,在救生舱接触海平面的一刹那,忽然“砰”的一声弹了开来,内外巨大的压强差让一个水兵被甩出去后当场死亡,而另一个叫斯柳萨连科的水兵被甩出去后落进了海里。事实证明,斯柳萨连科是唯一的幸运儿——他随即游向了救生艇。

当他回望的时候,那个打开舱门的救生舱被大量的海水灌入,瓦宁上校和另外两名战友,重新沉入了海底。由于救生艇太小装不下那么多人,不少水兵只能用绳子牵着,浸泡在海水里。天气寒冷,接近零度的海水如刺骨寒冰,不少人很快就冻死了。



晚上6点20分,第一艘苏联远洋渔轮抵达,开始救人。他们只发现了29名生还者,其中两人在上船后休克而死。全艇69名官兵,42人失去了生命,其中只有19人被找到了遗体。

事故的原因最终被认为很可能是由于电路短路引起的火灾。但很多人不理解,在事故刚发生的时候,苏联方面为什么不向最近的挪威求救,原因很简单,作为一艘全球顶尖科技的全钛合金核动力潜艇,苏联方面害怕相关机密资料泄露给西方国家——挪威是北约成员国。



“共青团员号”上有核反应堆并且携带核弹头,沉没的地点大概离挪威本土340公里,沉没深度大概是1500米左右。虽然核反应堆和核武器都有相关保护装置,但在海水常年的腐蚀必然导致核武泄漏,因此在挪威政府的强烈抗议,苏联海军派出水下探测器对潜艇残骸进行了探查,通过数次水下作业,对潜艇9处泄漏高危部位铺设了由橡胶和钛合金制作的隔离板,苏联方面承认核反应堆有泄漏的风险。挪威经过勘探后表示,威胁可能没有想象的大。

但苏联和继任的俄罗斯,都表示没有能力和财力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打捞起“共青团员”号。这艘核潜艇现在依旧静静地躺在1500米深的海底。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