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中赶美!朝鲜400天造万吨巨舰,74单元垂发火力全开,下个目标造航母
4月25日,朝鲜南浦造船厂的码头上,一艘全长140米、排水量约5000吨的钢铁巨兽缓缓入水。这艘被命名为“崔贤”号的驱逐舰,不仅是朝鲜人民军海军史上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面作战舰艇,更以74单元垂直发射系统的惊人火力,让人不可小觑其战力。
这艘朝鲜军舰从舰体隐身设计到四面相控阵雷达,从多型垂发系统到核常兼备的打击能力,无不显示朝鲜军工体系的突破性进展。作为只有2500万人口的一个国家,军工独立能做到这种地步,还是让人敬佩的。反观号称要超越中国制造的越南,至今连牵引火炮都不能完成自制。其实越南根本就没有工业化的时期,1975年之前一直在打仗,没几年又“革新开放”了,朝鲜可是实打实的苏东体系下建设了四十年,不是苏联解体不至于落魄。某种意义上朝鲜是学的中国前30年;而越南是学了中国发展的后三十年。
作为朝鲜首型国产防空驱逐舰,“崔贤”号的设计理念堪称“暴力美学”的典范。舰艏130毫米隐身舰炮的配置,使其成为继中俄之后第三个掌握大口径舰炮技术的国家。舰桥上方四面相控阵雷达的布局虽被质疑存在技术缺陷,但其基座通风口设计与俄罗斯22350型护卫舰的5P-20K雷达高度相似,显示朝鲜在雷达集成领域已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最令人震撼的是其74单元垂发系统——这个数字不仅远超中国052D型驱逐舰的64单元,甚至接近美国“伯克”级早期型号的配置规模。这些直径从0.5米到1.2米不等的发射单元,能够兼容防空导弹、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乃至战术核武器,形成多层次打击体系。
然而这种“小舰扛大炮”的设计思路也暴露出朝鲜军工的局限性。四型垂发系统并存导致的通用性缺失,不仅增加后勤保障难度,更反映出导弹小型化技术的不足。舍弃直升机库以换取更多垂发空间的选择,虽强化了火力密度,却使舰艇反潜能力几乎归零。动力系统虽宣称采用燃气轮机,但其具体型号与可靠性仍存疑问,这为“崔贤”号的远洋部署埋下隐患。不过从战略层面观察,朝鲜显然更看重象征意义:通过极端武器密度弥补体系短板,构建非对称威慑能力。
金正恩在仪式上的讲话,将“崔贤”号定位为海军转型的“第一个标志”,而“第二个标志”直指核动力潜艇的建造。这种战略布局与现场曝光的滑跃跑道设施形成呼应——南浦造船厂新建的岸基模拟装置,既可能是为无人机航母积累技术经验,也未尝不是为有人驾驶舰载机做铺垫。考虑到韩国“独岛”级两栖攻击舰的现役规模,朝鲜发展轻型航母的构想虽显激进,却与其“以威慑求安全”的国防政策一脉相承。
这种军事跃升的背后,是朝鲜特殊工业化道路的集中体现。作为苏东体系遗产的继承者,朝鲜在机械制造、材料加工等基础工业领域积淀深厚,其模块化造船技术能在400天内完成5000吨级驱逐舰建造,较之连步枪生产都未能完全国产化的越南优势明显。通过与俄罗斯的技术合作,朝鲜不仅获得燃气轮机等关键装备,更在相控阵雷达、导弹制导等子系统上实现突破。这种“自主创新+外部引进”的双轨模式,使其军工体系在制裁围堵中仍保持独特生命力。
近年来,朝鲜在军事领域的发展成果频频让外界感到惊讶。在导弹技术方面,朝鲜不仅成功掌握了远程弹道导弹技术,像“火星”系列洲际弹道导弹,射程不断提升,威慑力持续增强;水下潜射导弹也取得显著进展,“北极星”系列潜射弹道导弹不断升级,极大提升了朝鲜海军的战略威慑能力 。在航空装备上,朝鲜预警机的亮相,也标志着其在军事侦察、指挥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完善。而近期朝鲜曝光的大型驱逐舰,更是一种海军装备的大跃进。而同期出现的跳跃甲板则预示着朝鲜航母已经上马。若朝鲜以大型驱逐舰为基础,逐步积累技术经验,未来或许真的有可能手搓出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