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面临着废弃塑料白色污染加剧、交通基建原材料短缺,以及世界 “终止塑料污染公约” 即将实施三大难题,生态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亟待缓解。

在此背景下,4月14日,江苏宿迁传来消息—— “再生塑料双掺沥青路面” 示范工程成果发布会在高雄路示范道路举行,这一成果将助力绿色交通发展。



“困局” 遇 “破局”:塑料困境下的创新之路

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增塑料垃圾高达4亿吨,历史累计存量超过70亿吨,而再生利用率却不足10%。面对这一形势,非金属材料创新中心携手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宿迁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在宿迁建成“再生塑料双掺沥青路面”示范道路,直击传统塑料填埋、焚烧导致的二次污染及道路建材短缺两大痛点。

这条宽6.4米、长2千米的示范道路,创新性地采用再生热塑性塑料替代20%的沥青、再生热固性塑料替代50%的填料,成为领先的再生塑料双掺用于沥青路面工程。整个工程共消纳再生塑料33.4吨,不仅使沥青混合料综合成本降低18.6%,碳排放减少36%,还实现了废弃塑料的高值化利用,为全球废弃物循环利用与交通基建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若在全国范围内沥青路面铺装或公路维养过程中规模化应用再生塑料双掺技术,有望实现每年消纳再生热塑性塑料800万吨以上,再生热固性塑料1900万吨以上——相当于我国全年废弃塑料总量的43%,将推动道路建设行业从传统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增值型的历史性转变。” 项目负责人、南京工业大学侯曙光说。

“新路” 引 “新途”:示范工程的多重深远意义

此次成果发布活动由沙特阿美与非金属材料创新中心主办,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宿迁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协办,旨在向世界展示这条“废弃塑料再生之路”是如何把废弃塑料转化为高性能道路建材的。

谈到本次示范工程的意义,阿美亚洲中国区总裁纳迪尔·阿拉法杰表示:“再生塑料双掺沥青路面示范项目落地,标志着中沙两国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联合创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而这项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的突破,展现出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

中国建材总院副总经理文寨军表示:“为响应全球绿色发展倡议,中国建材总院以非金属材料创新中心为平台,设立创新基金,面向全球‘揭榜挂帅’,实现协同攻关,推动十多项核心技术与产品落地,助力非金属材料从‘能用’向‘好用、耐用和循环利用’升级。未来将坚定创新方向,深化与沙特阿美的战略协同,突破技术壁垒,推广‘宿迁经验’,以材料创新加速绿色发展。”



“非金属材料创新中心通过创新基金资助开放式课题,打破了传统校企合作的单向技术转让模式,真正实现了需求共研、成果共享、专利共有的协同创新。”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陆伟东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创新模式。

宿迁交通集团总经理史明霞认为,项目构建了从实验室研发到工程验证的完整产业链,不仅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固废利用+基建升级”的“宿迁经验”,更探索出生态效益与产业效益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项目参与单位、江苏宿迁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兵指出:“该技术验证了再生塑料沥青路面的长期服役性能,破解了传统沥青路面材料的高能耗、高排放难题,打通了固废再生利用在道路基建行业的技术路径”。

阿美亚洲工程与技术服务副总裁穆罕默德·穆勒西姆表示:“这个项目不仅是铺了一条路,更是开创了一个先例。它表明非金属材料创新不仅可以助力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全球气候行动保持一致。

“本次合作将绿色发展落实到实际行动,为低碳基础设施树立了榜样。”非金属材料创新中心主任李娟表示,中心将持续聚焦非金属材料领域的技术研发,打造覆盖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国际平台和合作网络,推动各项成果在全球工程领域的更大规模应用。(记者:吴跃)

中国建材杂志新媒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