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被称为“胆道杀手”,因其特殊的发病部位、浸润性生长特性以及与肝门部血管的紧密关系,一直以来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身患肝门部胆管癌、复杂胆道感染、重度贫血及全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等多种危重疾病的唐先生在辗转多地求医未果后找到了新生的希望。经过多学科团队长达数月的精心治疗和精准手术,唐先生正逐步战胜病魔。
患者家属为医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及器官移植学科带头人刘超教授(右一)团队送上锦旗。
多学科攻坚,步步为营抗击凶险癌症
2024年下半年,唐先生因持续黄疸、高热、伴皮肤瘙痒,被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合并复杂胆道感染”。更棘手的是,他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全身皮肤大面积剥脱,并伴有重度贫血,生命危在旦夕。
“去了好几家大医院,都因为病情太复杂,手术风险极高,建议保守治疗。”唐先生的家属回忆道。然而,保守治疗无法控制胆道感染,患者的肝功能持续恶化,皮肤病变也让他痛苦不堪。
2024年11月27日,唐先生转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医院立即启动复杂病例多学科诊疗(MDT)机制,组织胆胰外科、感染科、皮肤科、血液科、麻醉科及重症医学科专家进行联合会诊。结合唐先生的复杂病情,团队决定先控制感染、稳定皮肤病变,并纠正贫血,为手术创造条件。
治疗分两大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感染科和临床药学部通过精准调整抗生素用量,控制唐先生的胆道感染进展;皮肤科采用特殊敷料和免疫调节治疗,缓解唐先生出现的剥脱性皮炎;血液科为唐先生开展输血及促红细胞生成治疗,改善他重度贫血的情况。
待患者全身状态稳定后,唐先生治疗进入第二阶段:胆胰外科团队为他实施高难度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手术历时6小时,成功切除肿瘤并重建胆道。术后在重症监护团队精心管理下,唐先生恢复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患者第一阶段治疗前后皮肤状态对比
早诊早治是关键,专家介绍科学防癌贴士
刘超教授介绍,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肝门部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它发生在肝脏内胆管与胆囊导管汇合处的胆管中,位于肝总管与左右肝管交汇处(肝门部),易阻塞胆汁流通,导致黄疸、肝功能损伤,早期症状不典型,确诊时多已进展至中晚期。
科学预防肝门部胆管癌有四大关键措施:
预防感染,避免生食污染鱼虾,彻底煮熟食物,防止肝吸虫感染;
控制胆道疾病,及时治疗胆结石、胆管炎,先天性胆管异常患者须定期随访;
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腌制食品摄入,多吃新鲜蔬果,限制酒精;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肝胆超声和肝功能检查。
同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关键,刘超教授介绍了“护肝养胆四原则”,即: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控制体重,保持BMI在合理范围,预防脂肪肝;
调节情绪,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
专家提醒,若出现皮肤、眼白发黄(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顽固性皮肤瘙痒,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右上腹隐痛或肿块的症状,要及时就医。
据了解,自2014年以来,刘超教授带领团队建立了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新策略——“序贯联合术前胆道引流、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及肝门部血管切除重建的大范围肝切除技术”,根治性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44%,有效提高了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黄睿、刘贤、刘文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