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249字|阅读需8分钟

内容提要:他是一名城市兵,上中学时就很偏激。入伍后,拒绝学习和进步,专盯某些负面的人或事来印证自己的错误观点,还振振有词,一度变得更加偏激,甚至高调宣扬自私有理,成为连队的后进兵。

部队要去打仗了,他拒绝回战斗连队。部队派人将他接回来,他又无理取闹要求到炊事班,实在进不了炊事班,又要求去炮兵班,拒绝去坚守一线的步兵班,处处心疼自己,自以为是,上下左右极为头疼。谁也没想到,这样一名刁兵到了战场后,被战友们感化,脑袋突然开窍,作战勇敢,争抢任务,舍身救战友,荣立一等功并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他就是盛其顺。



盛其顺

一、参军前已有偏激、狭隘之倾向

盛其顺,山东省济南市人,1965年3月出生,1983年1月入伍,原为济南军区46军138师412团六连战士。

上初中时,盛其顺在生活中不时听说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正值少年叛逆时期,之后他刻意盯着一些负面新闻,久而久之得出一个片面且错误的结论:某些领导干部们表面上喊着为群众利益着想,其实都在为自己谋私利。

高中毕业后,盛其顺到了就业的年纪,没想到,以前发生在同学哥哥身上的一幕同样出现在他身上。几年前,那位同学的哥哥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两年,家人几次恳求厂里给安排工作,厂领导们总说没岗位,没名额,无法安排。可是,一位厂领导的儿子刚毕业,很快就被安排了一个不错的工作。

之前仅是道听途说,这次却真切发生在自己身上,盛其顺更加坚信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对的。年底,征兵工作开始了,盛其顺认为部队的风气可能比地方好一点,于是就报名参军了,期待复员后能优先安排就业。



盛其顺

二、专盯短处,进一步加深错误认知

到部队后,盛其顺在思想上并没有改变之前的错误认知,仍沿袭着之前的不良习惯,专盯干部或党员们的短处,而不是全面、客观地看待一个人或一件事。人都是有缺点的,在盛其顺的执着观察下,真的有了一些所谓的“发现”,于是就认为无论地方还是部队都一样,干部或先进分子甚至党员也不过如此,于得先给自己泼了一盆冷水。

他开始消极对待每一天,不好好学习训练,观点偏激,说话刻薄,极难相处。对连队干部的教育和帮扶不理不睬,对战友的积极行为冷嘲热讽,不时与人发生冲突,成为连队的刺头兵。他只想着三年服役期满,回去找工作或挣钱去。

时为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第五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逐渐深入人心,农村争当万元户,城市私营经济逐渐松动。但部分人对物质追求渐渐走向极端,“一切向钱看”成为某些人的信条。对于积极、正面的事物,盛其顺往往消极对待,对这些不良风气,他一点就通,悄悄将挣大钱作为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



当时团修理所缺人手,从作战连队抽调人员,盛其顺立即争着要去,初衷就是在修理所能学到技能,有利于以后就业或自谋职业。连队顺水推舟答应其要求,这样的落后兵走一个少一个。

他为自己离开作战连得意,觉得自己很聪明,对于战友争取入党、追求进步等行为,他不屑一顾说道,那有什么呀!咱比比以后谁挣得钱多!

三、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消极思想继续发酵

到了修理所后,盛其顺并没有踏实工作,对于重活,他总是找各种借口逃避,推给战友干,自己躲轻闲。遇到相熟的战友,私下里还振振有词说道!人都是自私的,我绝不能吃亏!

1985年1月20日,138师接到赴云南老山参加轮战的命令。全师进行战前准备,补充人员,调整干部,盛其顺所在的修理所部分人员补充到步兵连参战。盛其顺赖在修理所不走,拒绝回到老连队,连队只得派人将其接回。



原412团驻地|山东诸城桥头

他开始投机取巧,要求去炊事班,不去战斗班。被拒绝后,他又无理取闹,申请转为炮兵。炮兵属于支援火力,作战时比步兵位置靠后,伤亡自然会小一点,他在打小算盘。任谁教育、劝说都没有用,他依然自以为是,想一出是一出,原则就是不吃亏,少干活。

战前训练时,很多战友纷纷写请战书,表决心,争取在作战中立功或入党,报效祖国,盛其顺却不为所动。同乡战友劝他时,他非但不领情,反唇相讥道:入党咋的,能当饭吃,还是能当钱花?咱不跟他们比那个,要比,看谁回家挣钱多。几句话把那个老乡噎得扭头就走,再也不愿搭理他。

1985年3月中旬,部队离开山东,移师到云南边境训练。要打仗了,官兵们自觉加练,战术是支撑,体能是保障,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自以为是的盛其顺借故肚子疼,训练时磨洋工。每个战友训练都很累,但他们却没有放弃他,仍然不遗余力帮他,盛其顺不时被感动。



盛其顺

近两个月的训练结束了,5月中旬,138师分批向一线阵地机动,准备接替原南京军区12军36师防御的八里河东山一线数百个哨位。盛其顺所在的412团作为师主力,配属414团二营防御东山主峰、偏马一线,覆盖该方向中段、西段近5公里宽,是东山方向战斗最频繁的区域,而东段战斗相对较少,近10公里宽,由413团独自防御。

四、战场上幡然领悟战友情、兄弟情,从此洗心革面

夜间向阵地徒步开进时,平时训练不足的盛其顺很快苦不堪言,山高路险,脚下湿滑,负重近30公斤,大口喘气,双腿打颤。班长张建军、排长李宣文虽然平时看不惯他,但此时仍上来将他的装备取下来背在自己身上,帮助其前进。

越军得知我军正换防,决定趁我新上来的部队立足未稳进行大规模反击,夺回失地。从1984年4月28日,我军收复老山以来,越军在1984年先后发动6.11、7.12、11.18三次师团级反扑均告失败。1985年初,又发动1.15反扑,再次品尝失败苦果。

虽然四次受挫,但此时对方仍斗志不减,密谋第五次反扑,制定所谓的M-1计划,与刚上来的我67军对上了。突破口仍选在那拉方向,老山主峰和东山方向虽只进行牵制性进攻,但攻击力度依然很强。



412团防御的34号阵地入口

412团六连防御的34号、附34号等高地是敌主要攻击方向,前出的一号哨位处于敌三面攻击中,危险性不言而喻。按盛其顺的理解,这样的任务肯定不能上前抢,可让他惭愧的是,共产党员、正副班长们挺身而出,抢着上去坚守,最终他的班长张建军抢到了该任务。

在生死面前,战友们一幕幕勇敢的行为像一面面镜子照着他的灵魂,他在反思,他在不断被感动,渐渐地,他发现了自己过去对战友们的行为充满误解,对部队和社会充满偏见,他决定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和战友们并肩行动。

思想转变了,行动是自然的,之后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作战勇敢,并主动向连长保证从今以后再不给连队添乱。作战之余,从山下往上背给养,背弹药,他都抢着去,阵地前沿埋设的地雷区被破坏,他主动抢着补。补地雷不但需要技术,而且相当危险,可盛其顺并不畏缩,是全排下去补雷最多的战士。



他的进步显而易见,萌生了入党的念头,郑重写下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战友们都夸他是好样的,而他也在转变中体会到了战友情、兄弟情。

战斗一天天进行着。继5.31的反扑失败之后,越军于7月19日发动了第六次反扑,主攻方向在松毛岭方向的116号高地。盛其顺和战友们已经作战三个月了,上级准备抽调五连和盛其顺所在的六连下山训练,准备下一步出击拔点敌55号高地。

8月30日,部队即将撤下时,战斗小组长盛其顺带着新战士梁英志值班观察敌情,发现6名越军借两棵倒着的大树作掩护准备偷袭。把敌人放近了,盛其顺连续投出四枚手榴弹,炸倒二人,并持全自动步枪打出几个点射。



隐蔽摸到侧面的越军扔来一枚手雷,盛其顺正站在堑壕拐弯处,后退一步就能躲开,但战友梁英志却浑然不觉。盛其顺向其大喊一声趴下并将他推到隐蔽处。手雷爆炸了,战友安然无恙,盛其顺全身二十多处受伤,当场昏迷过去。班长组织全班将该股敌人打退并组织战友抢救盛其顺,伤得如此之重,他还吼叫着不下阵地。

在医院里,医生先后为盛其顺做了7次手术,左大腿被截肢。9月份,上级为其记一等功,昆明军区授予其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85年国庆节前赴北京参加英模报告团作报告,他分享的主要内容就是自己在战场上如何由后进战士成长为先进的经历。



盛其顺

战后,盛其顺复员,被安置到济南市残联工作并一直退休。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他并不后悔,乐观面对生活。退休后,除了经常到省内各学校作报告外,他的一大兴趣爱好就是收集各种观赏石。



盛其顺

——全文终,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简介:深耕10年对越作战历史、传播当代优秀军人事迹、分享军事、时政热点解读。忠于史实,文字干净简练流畅。强军路上传递正能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