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人民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是在国家建立之后,大量为国家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军人们,他们离开部队回到家乡进行建设,在这些军人里面,有很多人,都曾经是立下过巨大功劳的,可是随着时间的变迁,他们过去的事迹,渐渐变得模糊。

在湖北的黄冈,就有那么一位曾经历过四次一等功的老兵,他的事迹几乎没人知晓,一直到某一次,一位基层干部到老兵家拜访的时候,他发现老兵的家里非常贫穷,家徒四壁,他的心中震撼不已,在交流中发现,这位老人跟普通的退伍老兵不一样。

和老人交流了一次的情况之后,这名基层干部认为,不能让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生活,于是乎,走上了为老人追溯历史的道路。

2000年国庆节前夕,当时‬担任着‬团风县马曹庙镇民政办副主任的‬汪志明走进黄冈县民政局优抚股,向工作人员反映祁家墩村一位名叫祁玉清的老人。

他‬反映‬的情况是‬:



这位78岁的老人,曾在解放战争中立下大功,却只享受每月70元的普通复员军人补助,与其他老兵并无不同。

‬汪志明认为,祁玉清的功绩远超常人,他的待遇应当更高,以体现政策的公平。

在当时‬优抚政策要求明确的立功凭证,如证书或奖章。

而‬汪志明的第一次反映,仅凭口述,未能获得认可,工作人员向他解释,口头情况无法作为依据,必须提供书面证据。

客观来说,想要书面证据,当时是非常棘手不好办的,只不过,汪志明并没有退缩,他坚定地认为,老人过去的贡献不能够被遗忘,于是不断地来往相关部门和老人的家之间,祁玉清老人知道汪志明的一片心,其实他并不想追求什么更好的待遇,但汪志明所说的一句话打动了他:

“老人家,您过去立下的功劳不能被忘记呀”。



于是乎,在不久后,他再次来到民政局,带来了四枚陈旧的纪念章。

这四枚纪念章,都是祁玉清‬老人给他的,而‬这些章上刻有“解放西北”“解放华北”等字样,承载着解放战争的记忆。

本以为有了这几枚纪念章之后,证据就充分了,可是,工作人员仔细辨认后,告知这些只是纪念章,而非立功勋章,无法证明立功事实。

纪念章是当年参加过所有解放战争的士兵们都会颁发的,这只能证明他们曾经参加过这些战役,但不能证明他们曾经立下过一等功或者二等功,汪志明也知道这个道理,他‬又‬带着失望离开,但他的决心未曾动摇。

几天后,汪志明第三次走进民政局。

这一次,他带来了祁玉清的口述。

老人自称立下4次一等功、3次二等功,共7次大功。



老人坦言,立功证书因保管不善早已丢失,身边只有纪念章,但他坚称事迹真实,非虚构之词。

汪志明恳请民政局派人调查,还老人一个公道。

而‬老人‬这番陈述令工作人员震惊:

要知道‬一等功仅次于特等功,立一次已属不易,祁玉清竟立下4次一等功、3次二等功,若属实,不仅在团风县,甚至在湖北省也是罕见的壮举。

面对这样的情况,相关部门也派出了有关领导人员亲自前往祁玉清老人的家中进行拜访,为核实祁玉清的功臣身份,黄冈市民政局副局长万木然、优抚科长陈二航和县民政副局长贺连清等一行,于11月7日前往团风县祁家墩村六组,探望这位白发老人。



当他们走进老人的家中,发现祁玉清的家简朴而整洁,老人耳背但神智清晰,坐在木椅上,看到他们到来之后,老人站起来与他们握了手,得知他们的来意,老人继续坐在木椅上,眼睛看向远方,眼神中似乎带有深刻的回,然后缓缓诉说他的从军岁月。

祁玉清的军旅生涯始于1948年底,那年,他被国民党抓壮丁,在胡宗南部当了四个多月兵。因为‬内战的残酷和壮丁的屈辱让他心生愤恨。1949年5月,他抓住机会,在阵前‬起义,携带武器投奔解放军。

加入了解放军之后,部队赞赏他“弃暗投明”的勇气,授予二等功。

而这只是祁玉清立功的开端。

1949年6月,在陕西渭南的一场战斗中,祁玉清冲锋在前,抓获4名俘虏,缴获4条枪,再次获得二等功。



后来,部队奉命进军西藏,任务是抢修连接后方的公路。时间紧迫,环境恶劣,祁玉清忍饥挨饿,拼命完成任务,第三次获得二等功,并作为先进代表参加部队劳模大会。

这三次只是二等功,祁玉清最耀眼的表现,是他所立下的四次一等功。

而‬祁玉清的4次一等功,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

第一次立下一等功的时候,是他在河北某黄姓村庄驻扎时,一场大火吞噬民宅,看到大火发生之后,祁玉清不顾右脚被烧伤,多次冲入火海,救出三个孩子和一位老太太,营救行动结束后,部队以他的英勇救人授予一等功。



第二次立下一等功,是在1949年某月,陕西永福镇,祁玉清所在部队以两个营的兵力围歼胡宗南部一个团。战斗持续三天三夜,敌方援军赶到,祁玉清的连队几乎全军覆没,仅7人突围,他是其中之一。

而‬部队以突出战功,为7人各记一等功。

第三次立下一等功,是‬同年深秋,甘肃兰溪沟战斗中,祁玉清途经大道河,6名战友被急流冲走,一门小钢炮也丢失水中。祁玉清凭南方人的水性,冒着冰冷激流,救起6名战友并捞回钢炮。

战斗胜利后,部队授予他一等功。

后来,部队开赴新疆垦荒,祁玉清以惊人毅力,创下单人挖土80.4方的纪录,远超常人,第四次获得一等功,并参加军部劳模大会。



老人的回忆因年岁久远而略显模糊,具体时间偶有不清,但每个事迹的细节却生动鲜明,工作人员们听到了老人讲述这些历史的时候,能看到老人眼中的光芒,以及这份历史背后沉甸甸的重量,他们此刻都相信了,眼前的这位老人,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祁玉清的自述震撼人心,但有一个问题是,仅仅是口述,是‬无法代替证据的‬。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调查人员们‬只能‬转向黄冈市黄州区档案馆,查阅祁玉清的档案,看看能不能查出更多的东西,为老人证明过去的功劳。

可是当他们来到档案馆的时候,拿出老人的资料,资料袋里面仅有‬两张发黄的表格和一张黑白照片。

表格记录了祁玉清的基本信息:



1949年5月在津溪镇入伍,1956年2月退伍,上士军衔,隶属四师十团营一连,作战两次,立一等功4次,甲等功3次,参加两次劳模大会,获过衣物、毛巾、奖章等奖励。

可问题是,上面所提到的所有事件中,具体立功事迹、时间和证书下落,档案中均无记载。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档案给予的帮助不大,只能印证老人所说的话是真的,可无法向有关部门进行备案。

这不是资料丢失,而是年份太久,早年间的资料备份方式,到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建国初期,档案管理尚未规范,许多老兵的记录只有简单表格,可即便如此,调查人员们‬始终相信,祁玉清隐功44年,未曾编造事迹。

为了给老人证明这些事迹,并且给老人申请相应的更高的待遇,地方部门向上报告了这个情况,祁玉清这位老兵的事情很快就被黄冈市与湖北省相关部门得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家乡中,竟然还有这么一位传奇老人。



于是他们走访各地,找到了老人当年的战友,还有搜索了老人所在部队相关的一些证明,经过多方验证,彻底确定了老人所立下的一切功劳都是真实的。

在相关人员问到老人,为什么这么些年,他对于自己所立下四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都没有向政府要求获得一些优待呢?

祁玉清则表示,国家不欠自己什么。

1956年,祁玉清因母亲病重退伍,放弃了部队的荣光,回到团风县农村。他在武汉建设局、县粮食局短暂工作,因吃不饱辞职回乡种田。他的家境并不宽裕,屋舍简陋,却从未向组织索要待遇。

旧社会时‬,他家一贫如洗,父亲打长工,他随母亲讨饭。加入解放军后,他感受到官兵平等的温暖,立志“混出个样子”,让乡亲看到“讨饭的儿子也有出息”。他曾梦想全国解放后骑白马回家,但母亲的病重改变了他的轨迹。退伍后,他认为解放后家境改善,有房有地,已是福气‬。



立功是过去的事,他不愿再提,也不愿“找组织麻烦”,只想平淡过一生。

祁玉清的沉默,不是淡漠,而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守,他用44年的低调,诠释了老兵的无私与坚韧。他的故事,似曾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那些被岁月掩盖的功勋。

祁玉清的功臣身份,最终得到黄冈市、团风县民政部门的认可。他成为当地绝无仅有的新闻人物,引发广泛敬佩。但‬他的故事远不止个人传奇,而是解放战争年代无数无名英雄的缩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