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教师在他有限的职业经历中,大约要上一万多节课,每上一节就会少去一节;我在用生命上课,我自然会把每一节课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一样珍惜。

作者 | 吴非

我在教室里上课,一直上到退休那一天,从没以上课为苦,从没感到厌倦,只是有时会感到疲惫而已。我能发现上课的乐趣,我每天都在检验自己的思维,每节课都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下课铃响,会惊醒一些学生的沉思;有些学生会追着我提问,我有时会用一个反问让他们恍然大悟,载欣载奔……这些乐趣只有我最清楚。如果是无意义的劳役,我也许早就“誓将去汝”,溜之乎也,人生那么短,何必勉强自己?

每次听到有人称赞,说我“坚守课堂”,我会觉得这个人好像没什么见识,至少,他不是“知道”的人。不要以为土地上只有农夫苦痛的呻吟,自由思想也能让一个人愉快地耕作、安静地生活。

有时,我也想到教育的意义有限,也会因为漫漫长夜而苦待黎明,但这时反而体会到人生挑战的价值——这件事我不去做,让别人来做,也许还不如我做得好呢。一个人在黑暗中待久了,也可能得到另一种结果,即对光明的期待和想象成就了他的高素养,孕育了他美好的梦想,锻炼了他超乎寻常的意志。航海的人,哪里会指望一帆风顺!

我说,“中等的收入,朴素的生活,有趣的工作”,是生的满足。这些,在当今并不难实现,难得的是保持追求思想自由的品格。我做不到“无私”,我也没想过把教师职业当作奉献和牺牲,我的课是自己的思想活动,其间有我的智慧和真诚,体现了我的精神品质,我的课不是拷贝来的僵硬祭品,而是自由的生命吟唱。我用心血把课上好,是因为自己的职责,也因为我能从中享受快乐。如果没有快乐,那只能是“无私奉献”了。——“牺牲”,多崇高的一个词,可是“牺牲”的本义到底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不了解,如果他们了解了,也许就未必愿意接受这种赞誉了。那些不顾一切地总是鼓励人们去“牺牲”的人,不是心理阴暗就是愚蠢,他们内心没有人的快乐和自由。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能美好地生活,而非“活着”。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看到思想之光,看到讲台前教师的智慧与情感;他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接受“奉献”的。讲台不是摆放祭品的供桌,而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平台,在中小学12年的课堂上,他肯定不愿,也不想每天看“牺牲”。无法想象,如果学生看到讲台像供桌一样,摆着几个“完整的人”,他还能有什么美的感受和生活追求?

教育教学,要让学生能把学习经历当成生命礼物,成为一生的记忆,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起始。如果学校的教育,把学生教到不想、不肯、不敢当教师,那就是教育的破产!可惜的是,几代教师辛辛苦苦地工作,换来的往往正是那样一颗苦果。

退休时,我依然认为,教师,是一份适合我的职业,教学,是我有能力掌握的技术。这份工作让我享受思考和发现的乐趣,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教育教学,不但有灵魂的震撼,还是有血有肉的、真正的生命活动。

一名教师在他有限的职业经历中,大约要上一万多节课,每上一节就会少去一节;我在用生命上课,我自然会把每一节课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一样珍惜。如果浪费了这节课,就是糟蹋了生命的一部分——学生的,我的。我得尽力,得用心。虽然每上一节课就少去一节,但是每上一节,却有可能多积累一分智慧和一分情感。我至今不理解那些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毁灭自己照亮别人”的陈腐观念,21世纪了,怎么还那样虚伪,那样站立不稳?那些不能正确认识教师职业价值的人,凭什么要来管教学,来说三道四?

同样,我努力让学生了解教师和教学,让他们明白,趣味是引导人珍惜生活的光,作为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必须有“热爱”的禀赋。当然,不必指望学生都能理解教师和教育,学生未必全都单纯,有些学生的“社会经验”远远超过他们的老师。30年前,有位毕业生回校访问,看到那些过于精明的学生,叹息道:“其实,学生也要有配得上被老师教的资格。”退休多年,我才方便转述他的话。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不是一束鲜花可以代表的。学生也要不断反思自己对教育的认识。


中年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庖丁解牛之后的那种“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感觉。每次下课离开教室时的那种愉快(抑或失落),只有我自己知道,同事都未必能全明白,更不用说外行了。有谁知道我在第35分钟时为什么要说那两句话?有谁知道我在提问前并没有预期学生会有那样的解说?有谁知道我当时只不过是灵机一动?有谁知道我提问后为什么多等待了十几秒?有谁知道班里哪位同学不再蹙眉,哪位同学眼光炯炯有神?……

我期望在和谐的气氛中上出自己满意,也让学生轻松的课。虽然每节课都会有遗憾,虽然我经常会感到沮丧,但我每天都能看到昨天的不足,每天都会继续着新的期待。我上不出最满意的课,我后来明白:不可能有最满意的课,因为所有听课人也和我一样,都在往前走。和我的读书一样,我的学养是有限的,教师对个人的作用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学校,没有全知全能的人,只有富有学习意识、始终在学的教师。让学生看到一个虽然水平有限(或者水平很高)但一直在学习的人,正是有价值的“教”。

“你的努力是没有头绪的,你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你何必去想那些呢?”我当然明白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但我不会因为自己看不到某个结果就放弃作为人应有的追求。一个社会,人人抱着末日思想,整体堕落,混吃等死,何来振兴?当年我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我从自己的劳作中有所发现,并且长久地感受到趣味,我感到满足。你少在我耳边絮絮叨叨什么“坚守”“奉献”,只要你活着不给社会添麻烦,你也可以继续睡着。

我估计,如果不是“为自己”,我可能不会选择当教师,如果不是“为自己”,我不会一直到退休那天还在教室里上课。

思考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也比较有把握了。现在,我和中青年教师谈业务修养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说:“为了自己的快乐,把课上好。”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源创图书《照亮校园的常识》

吴非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 | 白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