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之下的绿色“DNA”互融
中广核宁德核电温排区200MW海上光伏项目
它被淹没在潮水之下,常年饱受大风、潮汐、流沙的侵蚀,却总是挺直“腰板”支撑着头顶的“蓝板”。它,被称为蓝光“钢骨”。
在碧波与霞光交织的福建宁德海域,一场工业与自然的碰撞正在上演。产自静海的“钢筋铁骨”托举起一座座“蔚蓝方舟”,以突破滩涂限制的勇气,在海风中舒展成绵延数十里的“钢铁森林”,让钢管结构的精密几何与潮汐韵律共振,谱写出非滩涂海域清洁发电的东方智慧。
钢与光的共融美学
福州的天气居然比天津冷?用福州当地人的话说,一年中最冷的几天被我们赶上了。采访当天,雨量不小,车子的雨刮器开到了最大。车内几人几乎没有交流,都在听着雨声帮助司机观察着路况,不知道是车子追着雨还是雨追着车。大约2个小时后,车子驶出高速公路,雨突然停了,随之而来的是风,很大的风。
福清市融港码头就在风登陆的最前端。
(福建省福清市融港码头)
从天津静海到融港码头,跨越1700多公里,中广核宁德核电温排区200MW海上光伏项目正在进行光伏平台桁架拼装工作,一块块巨型光伏发电方阵逐渐拼装成型。
(融港码头正在拼装的光伏平台桁架)
从码头值守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当天,港口的风力达到10级。进入港口空地,没有了建筑物的遮挡,记者一行人中没有绑紧绳带的安全帽被吹得满地跑。正在拼装的光伏平台桁架还没下海,就经受了一次大风的考验。
光伏平台桁架的拼装就像搭积木,但也填满了“科技与狠活儿”。首先,拼装光伏桁架,从几十米到几米不等,桁架按接口拼装好后,工人师傅们就要对接口进行焊接,这是最考验技术的环节。每一次点焊都需要精准,否则影响光伏板的安装。
(焊接中的光伏平台桁架)
接下来,就是安装光伏板。每块光伏板面积达数百平方米,吊车将光伏板吊起,地面指挥人员和司机通过对讲机密切配合,按照设计图纸找好光伏板的朝向角度,然后对准接口。此时,工人师傅进场进行焊接,焊接过程中吊车不能放下。由于港口风力比较大,光伏面板和桁架都会有晃动,这就需要地面指挥人员、焊接工人、吊车司机三方默契的配合,在“凌乱”的节奏中找准焊接时机。
(焊接工人在做细节处理)
中广核宁德核电温排区200MW海上光伏项目是中国东南沿海首个批量化生产的非滩涂海上光伏项目,也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4.5亿元,规划在太姥山镇备湾村范围内选取约3020亩海面,用于新建海上光伏电站,并配套建设220千伏陆上升压站、220千伏送出线路、储能系统。
“现场共有十几榀光伏平台桁架正在拼装焊接,这些桁架每榀宽约36米,长约66米,大约半个足球场大小,重量大概有110吨。相比同类型产品,形体尺寸更大、单体重量更重,施工难度也更大。” 中水四局(福清)能源装备有限公司车间技术员任明东介绍,由于项目所在海域淤泥厚、台风多,抗台风设计等级在全国同类项目中最高,所以光伏支架的选择尤为重要。
(施工方现场核对设计方案)
(施工方在对方案比对)
原本计划当天将有货船靠泊,将拼装好的产品运输到海上安装地,但由于受大风影响,船舶无法靠泊。吊装虽然停了,但拼装却在大风中继续进行。
(准备吊装上船的光伏平台桁架 由受访者供图)
“这个项目总合同额为1.6亿元,总供货量4万吨,涉及到的产品有高频焊接方矩形钢管、圆管以及埋弧焊接圆管等,主要用于海上光伏的钢桁架平台以及檩条等使用场景。”天津源泰德润集团(以下简称“源泰德润”)副总经理李威呈告诉记者,从项目启动、参与投标直到产品交付,他始终在关注项目进度,尽管产品已经交付,但是后续阶段仍不能松懈。
(源泰德润相关负责人和施工方现场交流)
单项冠军的底气在这
随着项目建设不断深入,一榀榀光伏平台桁架被送入海上光伏场区。然而,面对强风、巨浪、盐雾侵蚀等严苛海洋环境,这些光伏桁架能否扛住考验?
(拼装好的光伏平台桁架)
(仰望光伏平台桁架)
“项目方选择我们的产品,不仅因为我们具有强大的保交付能力,我们的工期执行、产品加工、售后服务也都有保障,更主要的是我们的产品质量‘靠得住’。”李威呈说。
走进源泰德润位于静海区大邱庄镇的生产车间,上料、卷板、成胚、打磨、下料,偌大的车间没有烟尘缭绕,凭着一声声清脆的钢管切割声和不时迸溅的钢花才能让人感受到企业火热生产的场景。
(静海大邱庄源泰德润生产车间)
(锻造中的光伏支架)
车间工人正在数控机床前输入着指令。设备启动,传送带上的钢管经过砂轮时,火星四溅,黑色的外表被打磨得锃亮。经过数控机床打磨后,在正式进入下一个环节之前,还是要再仔细检查一下钢管的接口,就是为了不留瑕疵,让钢管在安装拼接时更精准。
产品合不合格,检验最有说服力。在天津博思检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思检测”)的检测室,技术人员正在对刚刚报送过来的样品进行检测。
(检测人员在做样品检测)
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化学成分检测、金属材料及制品(包括焊接接头)冲击吸收能量检测等逐一进行。博思检测总经理黄亚连告诉记者,公司有现代化分析测试仪器和设备近70台套,能够提供专业、精准的检测服务,不让问题产品蒙混过关。
专业的人和专业的设备共同加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近几年,源泰德润在生产设备改造升级和产品研发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不断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逐步提升自动化系统集成水平。最重要的是,源泰德润有一大批专业的技术工匠,他们以班组为单位,攻坚克难,在产品研发、生产、验证、交付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苛把关。
这次福建与静海的项目合作,更像是两地工匠的一次隔空“对话”。
目前,公司在物料传动装置、材料焊接、挤压成型等方面拥有60多项专利。2022年,源泰德润被评选为方矩管品类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钢骨”与绿能的“DNA”互融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让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源泰德润完美呈现。从沙漠到海洋,从生产线到项目地,作为中国方矩管引领企业,在方矩型钢管这一细分领域,源泰德润走出了一条“专特优精”的发展道路。
多年来,源泰德润的产品不仅得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的青睐,彰显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也为我国东南沿海首个批量化生产的非滩涂海上光伏项目编入“钢筋铁骨”的“DNA”。
从陆地到海洋,从传统能源到绿色革命,无论是盐碱地上的“追光者”,还是向海要光的“驭浪人”,源泰德润正用静海制造的“智慧”向海争光,共赴“双碳”目标的同一使命。
(位于静海区大邱庄镇的源泰德润公司)
福建的项目完成后,平均每年可向电网提供清洁电能超过3亿千瓦时,按火力发电平均标准煤耗计算,每年可节约标煤7.8万吨,减排19.8万吨二氧化碳。
这就是静海制造与绿色能源互融的故事,他们的传奇还在继续……
转载请注明来源:静海融媒
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