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AI生成:张昊天

综合编译 孙立华

北极是北极点周边地区的统称,由冰雪覆盖的海洋、岛屿和环绕在周围的冻土地带组成。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约占全球未开发油气资源的四分之一,还拥有煤炭、金刚石、金、铀等矿藏。丰富的自然资源,让这里成为俄罗斯与美国角力的前沿。

由于航道长年冰封,以破冰船为代表的特种装备对北极战略十分重要。3月底,在摩尔曼斯克举行的第六届“国际北极论坛”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宣称,俄罗斯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破冰船队。“我们要进一步巩固这一地位,启用先进的破冰船,特别是核动力破冰船。”他说,“没有哪个国家的同类船队堪与我们匹敌”。

《2035年前俄联邦北极国家基本政策》出台5年来,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组建了多支常规部队及海岸防卫体系,加紧部署新式防空反导武器,定期举行联合军演,积极研发能在极寒条件下遂行任务的新式装备,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

为应对俄罗斯的北极战略,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其第一任期内签署了一份关于北极形势的备忘录。该文件提到,美国海岸警卫队应当探讨发展核动力破冰船的可能性,评估未来的破冰船需要携带什么样的武器,才能与“实力相当的对手”一较高下。

特朗普2025年再次上台后不久,就采取了包括“夺取格陵兰岛”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试图加强对关键海运航道的控制。本届美国政府认为,控制航道有助于确保美国的经济安全和竞争力,格陵兰恰恰是面向北极地区的重要支撑点。由此可见,美国正设法重新在北极地区获得影响力。然而,美国多年来一直缺乏与俄罗斯实力相当的核动力破冰船,传统动力破冰船也面临挑战,限制了它在极地的战略灵活性。

俄罗斯“破冰船舰队”独树一帜

近年来,俄罗斯不断强化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俄北方舰队联合空天军、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定期开展演习,确保北极地区重要设施和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2019年10月初,1.2万余名俄军事人员参加了在北极和远东地区举行的大型军演,此次演习动用了5艘核潜艇、105架飞机及213部导弹发射装置,以“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为首的15艘舰艇先后前往巴伦支海。

演习结束后不久的2019年10月25日,俄罗斯宣布其23550型破冰巡逻舰“伊万·帕帕宁”号下水,为北极争夺战再添王牌。该型巡逻舰排水量8500吨、长约91米,配有“口径”巡航导弹、便携式防空系统、电子战设备和直升机起降平台。俄方称,该舰集拖船、巡逻船、破冰船及科考船等功能于一身,能应对“多批次不同类型任务”;针对极寒条件的一系列特殊设计,意味着“伊万·帕帕宁”号能在北极地区“极其高效地”工作。

2019年12月12日,俄罗斯宣布其第一艘22220型核动力破冰船“北极”号在波罗的海造船厂竣工。“北极”号长173.3米、宽34米,排水量3.35万吨,配备两台RITM-200型核反应堆,可以破开3米厚的冰层,号称世界上动力最强的破冰船之一,被誉为俄罗斯北极探索任务的旗舰。次年6月13日,“北极”号顺利完成第一阶段航行试验。据俄罗斯官方介绍,该型号船只采用3轴联合推进布局,破冰时不仅靠撞击,还能“爬上”冰层,再用自身的重量将坚冰压碎。作业过程中,“北极”号可以释放蒸汽让部分冰层变薄,形成“突破口”。

“北极”号于2020年入役,同型船“西伯利亚”号和“乌拉尔”号紧随其后,2025年4月2日,第4艘22220型核动力破冰船“雅库特”号完成了海试。在“雅库特”号之后,还有两艘22220型正在建造,分别命名为“楚科特卡”号和“堪察加”号,7号舰“萨哈林”号计划于2025年晚些时候铺设龙骨。22220型破冰船均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由俄罗斯国家核动力船舶公司提供资金。

俄罗斯众多港口饱受冰封困扰,因此俄罗斯有着研发破冰船的悠久历史。现在,这支强大的破冰船舰队赋予了俄方巨大的竞争优势。俄罗斯的核动力破冰船专为应对恶劣的北极环境而生,特别重视在极端寒冷和多冰环境下的机动性,既可用于大洋航行,也可用于河道航行。更重要的是,在与西方的持续交锋中,俄罗斯逐步减少了对进口零件的依赖,破冰船零部件的本土化率达到九成以上。最终,俄罗斯希望在核动力破冰船上实现零部件的完全自给自足。

除了核动力破冰船,俄罗斯还有一些常规破冰船,计划再建造4艘非核动力的23550型破冰巡逻舰。这支舰队将大大增强俄罗斯在北极地区进行全年巡航的能力。

美国想靠国际合作后发制人

面对积极备战北极的俄罗斯,美国紧锣密鼓扩大相关部署。2018年的《美国国防战略》白皮书首次将“北冰洋的竞争”写入与俄罗斯的“大国竞争”部分。

但是,美国在硬件领域的短板难以迅速消除。目前,美国仅有两艘极地破冰船,分别是“极星”号和“希利”号。“极星”号自1976年开始服役,是美国现役唯一一艘重型破冰船,因超期服役故障频发。“希利”号属于中型破冰船,1999年服役,受限于吨位,破冰能力有限。反观俄罗斯,其破冰船多达40余艘,还在不断新建。

美国国会已批准海岸警卫队增购3艘新型破冰船,但最早要等到2029年才能交付。在本土造船业产能不足的背景下,美国试图将扩大破冰船队的任务“外包”给盟友。

欧洲与美国近来因乌克兰危机和关税争端关系趋冷,但芬兰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于3月底突访美国,赴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与特朗普会面,双方磋商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在破冰船领域开展合作。芬兰总统府发表声明称,斯图布此次拜会特朗普属“非正式访问”。特朗普则在社交媒体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证实,“斯图布与我期待加强芬美伙伴关系”,涉及“采购和研发大量美国急需的破冰船”。

作为欧盟内与俄罗斯边界线最长的国家,芬兰在乌克兰局势全面升级后改变了原先奉行的中立原则,于2023年4月正式加入北约,追求在安全领域与美国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斯图布在赴美前表示,希望借助“破冰船外交”使芬兰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

去年11月,美国拜登政府与加拿大、芬兰签署《破冰船协作行动协议》,称三方希望“共同开发世界级极地破冰船”。今年3月中旬,特朗普与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会面时宣布,美国有意订购48艘破冰船,以“加强美国在北极圈的存在”。

针对欧美的新动作,俄罗斯方面于3月底回应说,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北约将北极视作未来冲突的起点,包括芬兰、瑞典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在进行“在北极用兵”训练。俄罗斯将密切关注北极地区形势,通过加强军队作战能力回应有关威胁。

就俄美“破冰船之争”的背景,观察人士认为,由于极地冰层融化,预计到2030年前后,北极西北航道和北方航道的商业与军事通航潜力将大幅提升。换句话说,未来谁能控制北极,就等于扼住了欧亚贸易的“北方咽喉”,可缩短航行距离约40%,显著降低对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传统航道的依赖。因此,俄美双方对北极的争夺,注定将是继俄乌冲突之后的又一热点。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