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空中铁盾” 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中,地面上是坑道战的惨烈拼杀,而在空中,一场同样惊心动魄的较量正在上演。美军的轰炸机像苍蝇一样嗡嗡作响,却不再敢轻易俯冲轰炸,因为中国高炮部队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火力大网。这场胜利不仅仅是步兵英雄的故事,也是高炮部队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穹顶”。
而这一切,要追溯到1950年的那个冬天。那时,一支装备简陋的高炮部队,在朝鲜的云山与美军空军展开了首次交锋。首战虽惨烈至极,却也为后来奠定了无数宝贵经验。
1950年,朝鲜半岛硝烟四起。美军的空中力量几乎是压倒性的,不仅掌控制空权,还不断对志愿军的地面部队实施轰炸。面对这样一个空中强敌,中国高炮部队的处境可谓万分艰难。
那时的装备落后得让人心酸,入朝的高炮部队大多数还在用日军遗留的老旧设备,射程、射速和精确度都远远落后于美军的先进战机。与此同时,志愿军的防空作战经验几乎为零,面对美军的空袭,甚至连如何操作高炮都还在摸索中。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支部队毅然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守住阵地,哪怕拼上性命。
1950年11月1日,志愿军高炮第1团进入云山地区,第一次面临美军空中打击的正面威胁。这支部队装备的是日制88式高炮,射高仅6000米,射速每分钟15发,操作起来极其费力。而对手则是装备精良的美军F80喷气式战斗机,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935公里,机动性极强。
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是“一点点”,而是天壤之别。
11月4日,美军战机开始对云山阵地进行猛烈轰炸。高炮1团的9连官兵试图用高炮还击,但由于测算弹道和调整标尺需要时间,几轮炮弹发射后竟然连一架敌机都没打中。紧接着,美军战机反扑,火箭弹和机关枪扫射将阵地炸得一片狼藉。
然而,这群战士没有被打垮,他们开始反思失败的原因,调整射击参数,并利用敌机低飞时的弱点,终于在当天傍晚击落了第一架敌机。这一战的代价却是惨痛的,9连阵地损毁过半,多数战士牺牲。
第二天,美军派出更多战机,以钳形轰炸的方式对高炮阵地进行围剿。在敌机的密集轰炸下,志愿军阵地几乎被夷为平地,但即便如此,最后一门还能操作的高炮依然在发射。卫生员王德福甚至举起步枪对空射击,直到弹尽人亡。
这一仗,1团全团几乎阵亡,但他们击落了一架敌机,重创了多架。这是中国高炮部队的第一次实战,也是一次血的洗礼。
云山一战之后,志愿军开始意识到,单靠落后的装备和拼命精神是不够的。1951年初,高炮部队开始全面换装,苏联援助的M1939型37毫米高炮逐步列装。这种高炮的射速达每分钟180发,性能上与美军的战机相比虽仍有差距,但已经大大提升了战斗力。
同时,志愿军还开始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战术,例如“游动炮群”,也就是将高炮分成多个小组,不断移动阵地,防止敌机的固定打击。
这一阶段的重点战场是朝鲜的交通线。美军希望通过摧毁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切断他们的物资来源,而志愿军则必须死守交通线。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高炮61师在清川江、价川一带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
面对美军B29轰炸机的狂轰乱炸,高炮部队布下“弹幕走廊”,一次最多能同时发射数百发炮弹,形成密集的火力网。美军轰炸机群多次被迫中途返航,仅一天时间,志愿军便击落了14架敌机。此后,美军的空袭密度明显减弱。
1952年,上甘岭战役爆发。这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地面战斗的激烈程度让世界震惊,而空中的争夺同样不容小觑。为了配合地面部队的攻防,高炮部队制定了一套多层次的立体防御体系,37毫米高炮负责低空,85毫米高炮负责中高空,彼此配合,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空中防线。
在战斗中,高炮部队还首次尝试了电子对抗。他们利用缴获的美军雷达设备,对敌机的轰炸瞄准系统进行干扰,使敌机的命中率大幅下降。高炮部队不仅成功阻止了美军的低空轰炸,还迫使美军战机在空战中不敢轻易降低飞行高度。
最终,在这场持续43天的战斗中,他们击落敌机58架,击伤142架,为地面部队的胜利提供了关键支持。
从云山到上甘岭,高炮部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他们的战绩十分辉煌,击落的敌机数量占志愿军总战绩的68%。然而,这一切是用无数战士的生命换来的。
据统计,高炮部队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伤亡人数超过1.1万人,而这些牺牲却换来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制空权。
当我们今天站在和平的天空下,想起那群用生命守护阵地的高炮战士,心中总是五味杂陈。他们面对的是几乎不可战胜的敌人,却用血肉之躯扭转了战局。如今,我们的防空体系早已跻身世界前列,但再强大的装备也需要一颗无畏的心。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今天的我们失去了这种敢于亮剑的精神,还能否捍卫自己的尊严?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问,也是对未来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