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这么多期地下掩体文章,其实对于内部构造与使用设备完全不懂。上次有朋友留言说了像是空气过滤部分,他说这么大面积仅用这么小的过滤器根本不够用。好像我是遇到了专业人员。本想回复,后来又找不到此留言了。哈哈。
今天我们来讲讲一处废弃的防空指挥所避难所,它建于1938年,位于一座已经关闭的老航空工厂遗址内。
尽管工厂的车间早已空无一物,甚至被拆解殆尽,但在地下深处,这座旧的**地方防空指挥所(МПВО)**避难所仍然保留了下来。
避难所设有两个入口,以厂区内两间不起眼的小屋为掩体,按照战前航空企业专属的地方防空指挥所标准设计建造。
我们进入其中一间小屋。
然后沿着这段楼梯往下,深约7米。
从楼梯通向一条有死角分支的走廊,这种设计是为了削弱爆炸冲击波的影响。
走廊的另一侧还有一条通道,尽头是一个死胡同式的凹室以及一个用于进气的通风竖井。
而在通道中央,设有一扇独特结构的凸形防护门,这是该设计的一大特色。
我们打开它,进入内部。
门后是一个圆形凹室,用于像消防员滑杆那样迅速下滑到主入口。
同时,这个凹室也设有正常的楼梯可供通行。
从下方看凹室的样子,旁边还可以看到一个没有盖子的排水井。
楼梯和凹室进一步通往另外两扇防护门。
左边是通往主入口的门,右边是通往主要滤风通风装置房间的门。
接下来是气密门组成的前室缓冲区,可防止毒气等有害物质进入避难设施。
缓冲区内设有超压阀,在受到爆炸冲击时会自动关闭。
正前方是供人员进出的“清洁通道”,右侧是“卫生检查室”,用于处理身上可能附着有毒物质的人员。
我们穿过一连串的气密门。
进入卫生检查室。
这里设有消毒淋浴设备。
但在前往指挥所主工作区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滤风通风系统的房间。
这里安装有过滤吸附柱、除湿和空气冷却系统——这些是随着核武器时代的到来进行的设施现代化改造,还有压缩机和储水罐。
地面上还有通往小型泵房的下行通道。
这些吸附过滤器在1968年更换过,虽然其正常使用年限仅为10年左右。
此处用于过滤空气中的放射性尘埃。
这里还设有空气再生装置,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外观看起来与滤风单元相似。
正如你所想,避难所的通风系统是个非常复杂又昂贵的工程。
通过第二个滤风房的入口,我们进入了避难所的主要区域。
避难所被多个缓冲区分隔成独立密闭的舱段,在它们之间设有卫生间。
缓冲区之间的卫生间过道。
总共设有三个这样的厕所。
我们进入过去用于人员掩蔽的大房间。
这些房间原本是某个车间员工的避难处。
过去这里排列着供人休息的双层床。
这是呼吸防护器材储藏室。
这些格子中曾存放着每名员工的防毒面具。
另一间大厅。
还有一间。
我们再次穿过带气密门的缓冲区。
进入了地方防空指挥所的指挥舱段。
这里是当值指挥小组的主要作战大厅。
以及地方政府指定的МПВО指挥官的办公室。
另一间房则是通信节点室。
这里甚至还保留着一些当时的设施。
还有一间战斗岗位的房间。
以及另外一间。
这是排风装置。
储藏室。
衣帽间。
这个舱段也有自己的一套滤风系统。我们来看看。
ФВК 是“滤风通风舱室”的缩写。
又是一扇气密门。
配备有 КИД 装置(检测设备)。
这间滤风房比前一间小一些。
有水泵。
墙上挂着用于检测风压水平的仪器。
还有其他配电板等设施。
我们来到了第二入口缓冲区的出口处。
外面也有一扇防护门,不过只有一扇——另一道门已经被封死,那处改成了衣帽间。
第二个入口与主入口设计完全一致,也设有下滑凹室和环绕其外的楼梯,通往另外一扇防护门和地面出口。
—— 就这些啦!
谢谢收看,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