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作为既包含历史,又面向未来世代的当代工具,不仅是文献或“艺术化石”的汇集,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杰作的展示空间。

2025年,世界各地正有几座经过多年改造的博物馆陆续开幕,通过更高级的手笔,展示来自不同国界的艺术瑰宝。



位于挪威特隆赫姆的Permannent Modernity Museum建筑前身是一间新艺术风格的邮局,由挪威建筑师Karl Norum于1911年建造。如今,经由巴黎建筑师India Mahdavi改造,这座建筑已于2月15日正式开放。


改造后的建筑仍保留着来自1911年的花岗岩外墙,内部则以薄荷绿灰泥、开放式布局和大胆的色彩加以诠释,打破传统博物馆的“高冷”氛围。博物馆的初始藏品包括Louise Bourgeois、Sol LeWitt等艺术家作品,据悉,未来60%的购藏预算将用于女性艺术家,首展《Postcards from the Future》则汇集了24位艺术家的100件作品,涵盖Catherine Opie、Andy Warhol等,着重探讨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Tselinny当代文化中心无疑是今年全球备受瞩目的文化项目之一。它改造自1964年的苏联时代建筑——这座建筑曾是中亚地区最大的电影院,如今在英国建筑师Asif Khan的改造下焕发新生。他将建筑外立面重塑为“云状”流动形态,既保留了苏联建筑的厚重感,又以透明玻璃幕墙和有机曲线赋予其未来主义色彩

改造后的空间包含展厅、黑匣子剧场、研究室和公共阅读区,可灵活适应艺术展览、实验戏剧、电影放映等多元活动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内部保留了部分原始结构,如混凝土框架和观众席布局,形成了历史与当代的时空对话。对于游客而言,Tselinny不仅是艺术空间,更是一扇理解中亚社会变迁的窗,其展览和活动常以哈萨克斯坦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为观众提供深度的文化体验。



自1968年由艺术家、活动家Betty Blayton Taylor等人创立以来,Studio Museum in Harlem不仅是非洲裔、拉丁裔及加勒比海艺术家的创作孵化器,更通过展览、教育和社区项目重塑了主流艺术界对黑人文化的认知。1987年,它成为首个获得美国博物馆联盟 (AAM) 认证的非裔机构,打破了白人主导的行业壁垒


Studio Museum in Harlem初创至今,历经了三次转型。1968年至1979年,博物馆仅有400平方英尺,通过游击战式展览引发关注。1982年,博物馆迁至原纽约储蓄银行旧址,由非裔建筑师J. Max Bond Jr. 设计,保留了银行拱顶与花岗岩外立面,内部增设两层展厅,成为哈莱姆首个现代化艺术机构。如今即将开放的新馆,由加纳裔建筑师David Adjaye操刀,设计灵感源自Harlem的石造建筑与社区生活



FENIX移民故事博物馆位于鹿特丹Katendrecht半岛的Fenix仓库,这里曾是荷兰美洲航线的核心枢纽,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超过300万人从附近码头启程前往北美。而后,仓库在二战中被毁,重建为Fenix I和Fenix II两栋建筑,承载着鹿特丹作为移民中转站的历史记忆


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将这座博物馆改造为“移民故事的容器”,核心元素是名为“龙卷风”的双螺旋楼梯,从底层盘旋至屋顶观景台,象征移民旅程的动荡与希望。建筑保留了工业时代的混凝土结构,同时以透明玻璃幕墙连接新旧空间,呼应“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主题。未来,这里将不仅是艺术展示空间,更是这座港口城市的文化中心。



作为英国国家美术馆8500万英镑改造项目的一部分,Sainsbury Wing由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Robert VenturiDenise Scott Brown于1991年设计完成。作为20世纪建筑与艺术结合的典范,它不仅承载着欧洲早期文艺复兴艺术的瑰宝,更以突破性的设计语言成为了伦敦文化地标。

经过两年翻新,Sainsbury Wing将于今年5月回归,同时新增了三大看点——Piero della Francesca的《基督洗礼》将置于定制的礼拜堂式展厅,重现其宗教仪式感;Paolo Uccello的《圣罗马诺之战》完成三年修复,将以鲜艳色彩与动态构图展示文艺复兴战争叙事;独立展厅也将聚焦中世纪至文艺复兴的黄金工艺,呈现拜占庭圣像与佛罗伦萨金箔画。

© 本文为 Cc 主义 独家版权所有,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 ccfoundation

侵权必究


当机器人进入秀场,服装艺术的边界在哪?


亮点公布!2025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即将来袭


是枝裕和: 时光褶皱里的记忆与人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