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在当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古迹遗址正面临强降雨、风蚀、雷击等气象灾害的威胁。以莫高窟为例,曾经大风裹挟着黄沙侵蚀崖体,蚕食壁画,流沙甚至可以将底层的洞窟彻底掩埋。如今,保护莫高窟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升级完善,经过治理,现在进入窟区的年积沙量减少了85%以上,形成一道绿色防线。
总台央视记者 刘璐璐:我现在是在莫高窟的窟顶,身后距离我一公里的地方就是莫高窟的崖壁,我们看到的草方格、植被和尼龙网,这些防护措施织成了一张巨大的保护网,最大程度减小风沙对石窟的侵害。
莫高窟地处戈壁沙漠边缘,千百年来长期受到风沙的威胁。稍有风吹,就有鸣沙山的流沙从莫高窟崖顶飞泻而下。风沙和粉尘进入洞窟,会破坏壁画和彩塑,所以风沙一直是威胁洞窟安全保存的主要因素之一。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研究馆员 张国彬:2002年我来的时候,工作完第一件事洗头,洗头的时候,脸盆下面有一层细沙,满头满脸的灰和沙。
敦煌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 秦霞:敦煌莫高窟位于多个沙漠包围区域,沙源丰富,只要风力达到4级以上,便可以掀起沙尘,而当地全年超过一半的日子风力都在4级以上,这对石窟保护工作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风沙危害,敦煌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多个机构的专家和学者,付出了艰辛努力。挖防沙沟、建阻沙木栅栏、利用化学方法固沙……半个多世纪来,保护工作者不断尝试新办法防治沙害,莫高窟风沙防治的历史是一场莫高窟人与风沙抗争的“马拉松”。
科学防沙 莫高窟年积沙量减少85%以上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自公元4世纪起,前后延续1000多年,不仅照见中华文明的悠久深厚,更折射出多元文明荟萃的绚烂景象。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风沙曾是莫高窟最大的威胁。为了治理风沙,经过80多年的探索,莫高窟人构建了防沙治沙的科学体系。
行至莫高窟窟顶,远望鸣沙山沙脊连绵,眼前草方格连续不断。
莫高窟崖壁的窟顶边缘,是一大片砾质戈壁,因其质地坚硬不易起沙,所以未进行人工干预,直接保留原状。紧挨着砾质戈壁的,是一个巨大的A字形防沙网。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研究馆员 张国彬:北边的长度是1100米,主要是起阻挡作用,然后这一片是870米长,夹角是83度,下面最南端是第1窟,然后到138库,把南区所有洞窟全包含里面去了。
除了A字形防沙网,为有效阻断风沙侵袭,研究人员还在莫高窟窟顶精心构建了囊括防沙林带、草方格固沙带以及砾石覆盖压水等多重措施的综合防沙系统,使进入窟区的年积沙量减少了85%以上。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研究馆员 张国彬:这个图从1990年到2024年窟前积沙量,1990年积沙量时很高,每平方米30千克,特别是到2010年之后,我们工程完成以后,它就慢慢减少,2019年之后你看这个数量很特别已经很少了。窟前积沙量,由以前20世纪80年代的3000立方米减少了85%,现在也就不足200立方米左右,这是最明显的一个效果。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