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868字,阅读约需10分钟
这场始于一盘剩饭的探索,
最终成为照进现实的教育之光。
每当看到食堂里被倒掉的饭菜,我的心里总有些不是滋味。这些被随意丢弃的食物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又该如何让孩子们真正理解“粒粒皆辛苦”的意义?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同事们决定将“午餐浪费”这个真实问题变成一堂跨学科探索课,没想到,这场实践竟让师生们共同经历了一场充满惊喜的成长之旅。
故事缘起:从一盘剩饭开始的追问
那是一个寻常的中午,我端着餐盘从学生餐桌旁走过,突然听到几个孩子小声嘀咕:
“今天的菜怎么又是胡萝卜?”
“我也不爱吃,倒掉了!”
顺着他们的目光望去,垃圾桶里的剩饭格外刺眼。这一幕让我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让孩子们自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二天班会课上,我向学生们抛出了疑问:
“你们猜,全校每天要浪费多少粮食?”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可能有十桶吧!”
“我觉得能装满一辆小推车!”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猜测,眼睛里闪着好奇的光芒。
“老师,我们为什么不自己量一量?”这个提议瞬间点燃了全班热情。
真实任务的启航:从疑问到行动
真实问题的提出,自然而然地引发了真实任务的启动。
学生们开始围绕午餐浪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系列关切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校午餐浪费总量是多少?”“一年下来我们会浪费多少食物?”“为什么会出现食物浪费现象?”“如何减少浪费?”……
看着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样子,我心中暗自高兴。于是,我引导他们将这些问题梳理成两项真实的驱动性大任务:
一是抽样调查本校午餐浪费情况与学生饮食习惯;
二是调研全球食品浪费与饮食均衡的重要性。
并将这两项大任务细分为六项子任务。(如下图)
第一大项任务:
调查本校学生的午餐浪费情况,包括食物种类和数量,并统计和分析调查结果,进而尝试进一步估算北京市一年食物浪费的数据。
第二大项任务:
分组调研全球食品浪费的现状,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浪费情况;探究食品浪费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了解全球饥饿现状,分析食品浪费与饥饿问题的关联;调研小学生营养需求,提出减少食品浪费和确保饮食均衡的建议等。
这两项大任务,就像两艘航船,载着学生们驶向了知识的海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生被鼓励分组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开展实地调查。
他们走进食堂,亲自收集剩饭剩菜,进行分类处理、称重测量;
他们 查阅资料 ,了解全球食物浪费的现状与危害;
他们 走进教室 ,与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思考……
每一次行动,都像是他们在知识海洋中的一次探险,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知识融合与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解决“午餐浪费与节约措施”这一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他们 运用数学知识 进行统计与估算, 用科学知识 探究食物浪费对环境的影响, 用社会学视角 分析浪费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这些知识,原本孤立于不同的学科之中,此刻却在实践中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形成了有机的知识网络。
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在面对真实问题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新思维。 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解决方案,而是积极探索新的思路与方法。
有的学生提出了“智能餐盘”的设想,通过技术手段监测食物浪费情况; 有的学生则设计了“光盘行动”的宣传方案,希望通过校园活动提高大家的节约意识……这些创新性的想法,让我看到了学生们未来的无限可能。
最后,学生借助数据分析手段整理和分析所收集的数据,进而得出结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然后将搜索、分析、计算的结果,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关键词生成文本及图片,制作成演示文稿(PPT)进行交流汇报。
当学生面对真实问题和任务时,常规的思维模式和解决方案往往难以满足需求,这就要求他们具备 创新思维 和 批判性思考能力 ,对现有知识和观点进行质疑、分析与评估。在不断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独特见解和创新性解决方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逐步培养和提升。
综合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这次跨学科学习的旅程,不仅让学生们收获了知识,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如何协调团队任务、如何筛选整理信息……这些能力的提升,为他们形成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在这次学习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真实问题与真实任务常常与社会热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紧密相连。
当学生参与解决“如何减少午餐浪费”这一项目时,他们会深入了解食物浪费的危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们通过推算,体会到一个班级一顿饭的浪费量或许不多,但一个城市中所有学校一年产生的浪费量却是巨大的,从而深刻理解节约食物的必要性和环境保护的价值。
于是,他们自发组织起节约食物的宣传活动,向全校师生发出积极参与按需打饭、光盘行动的倡议。他们的行动,像一颗颗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逐渐影响着更多的人。
通过发起节约食物的宣传活动等实际行动,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自身行动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主动关注社会问题,逐渐成长为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担当精神的公民。
激发学习兴趣与促进深度学习
真实的问题和任务,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之门。
他们不再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而是充满了乐趣与挑战。每一次实地调查、每一次数据分析、每一次汇报交流,都让他们兴奋不已。
这种基于兴趣驱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和研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同时,面对真实问题和任务,学生们需要深入探究问题本质,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理解。
他们历经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一系列步骤,深度整合和运用所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理解数学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构建稳固的知识体系,更能明白知识的应用方法,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精髓。
结语:真实问题与真实任务的力量
如今走过食堂,泔水桶早已不再“爆满”。但更让我欣慰的,是 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热忱。
那个曾对数据不感兴趣的小A,现在立志要当“环保设计师”;
总爱单打独斗的小B,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倾听;
而最初提出疑问的小C,在结题汇报时自信地说:“我们小组发现,全国中小学生一年在校浪费掉的午餐可以供全国2.3亿中小学生吃上两个月!”
回顾这次跨学科学习的旅程,我深深感受到了 真实问题与真实任务驱动的力量。 它们不仅让学生们真正有效地参与了活动过程,综合运用了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并发展了核心素养,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 学生们的 学习兴趣 、促进了 深度学习 、培养了 团队协作能力 ,有力推动了教育创新。
这场始于一盘剩饭的探索,最终成为照进现实的教育之光。
它让我深刻体会到:
真正的好课堂,不在书本的字里行间,而在孩子们用双手触摸世界、用心灵感知生活的过程里。当学习与真实问题相遇,当任务与责任担当交织,教育的奇迹便会悄然发生。
作者简介
刘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教师,教育管理硕士,北京市特级教师。“欣赏每个孩子生命的独特,信任每个孩子自身的潜能,赋予每个孩子人生的勇气”是她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5年03月第03期[上半月]
图文排版| 张爽
初次校对| 张爽、李韫琬
二次审核| 董慧慧
最终审核| 张雪丽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订阅(纸质版刊物):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