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种出
“会呼吸”的黄瓜
探秘青村镇岳和村生态农业新实践
秸秆如何处理?生产方式怎么更绿色?
面对农业实践中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发展深入推进”的目标。而在青村镇岳和村八组的南墙先生试验田里,践行目标的生态农业新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秸秆、咖啡渣等“代谢品”与微生物携手,在党建引领与科技赋能的交响中,孕育出清甜回甘的生态黄瓜。
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
试验田的清晨,运输车穿梭于岳和,将农田的秸秆、咖啡馆的咖啡渣、果园的枯枝败叶等“废弃物”一一回收。这些曾被视作负担的物料,即将开启“重生之旅”。
下填秸秆、咖啡渣的土地首先需要进行土壤处理和开沟,之后才能将秸秆放入。放入秸秆后,会向土地撒入特定菌种加速有机质分解,将混合物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埋入土地的秸秆在菌种的作用下将在耕作层中构建持续供肥系统,有效改善土壤板结。
绿色生产,“自然科学之道”的培育哲学
除了秸秆的大幅利用,始终保持绿色生产,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始终遵循自然科学之道进行培育种植也是试验田的一大亮点与特色。
进入试验田必须要穿戴鞋套,防止外来污染。不用农药,利用大自然一物降一物的原理,间隔种植,作物之间互帮互助,联合应付病虫害;不用除草剂,幼苗期保留杂草分散蜗牛取食压力,成熟期人工除草,不用化肥,埋入的秸秆经过菌群的作用已经可以替代化肥,不用化肥将在极大的程度上减少土壤板结。
自然之味,秸秆利用的“品质答卷”
在秸秆菌肥滋养下,黄瓜展现出自然形态与独特禀赋,拒绝强行拉直,70%果实呈现10~25°优雅弧度;清甜本真,咀嚼后喉间回甘;生态印记:瓜蒂干花成为“自然成熟认证”。这些“不完美”但“会呼吸”的果实,恰是生态种植最诚实的勋章。
党建引领,助力生态农业新实践
在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岳和村党总支将试验田打造为“绿色先锋阵地”。成立党员专班,专门负责试验田的运营、宣传等工作,带动周边多个村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100%,消耗了数百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减少化学制剂对土壤和水系的污染风险,切实落实上海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要求。
岳和村试验田正书写生态农业的新可能。未来,南墙先生试验田将进一步进行技术升级,提升利用效率。岳和村也将加大支持力度,为试验田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报送 :汤卫祎(青村镇)
编辑:夏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