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常州公交车行走在鹤园路上,不经意从车窗瞥见临街墙上有“熊大爷”三个大字。
感觉有点怪怪的。为什么这里要写上“熊大爷”?难道有个不同寻常的熊大爷住在这里?
为什么要向世人公开宣示这个信息?但是车子很快过去了,来不及看仔细。
后来路过此处,特意下车寻找。发现“熊大爷”原来是一个现包饺子连锁餐饮品牌。
难道饮食店的老板姓熊?即使姓熊,恐怕也不大会到了“大爷”的老年行列吧。
关键“熊大爷”不像是带有褒义、给人愉悦感的尊称。更多是带有贬义的味道。
在我心目中,典型的“熊大爷”就是公交车、地铁上抢座、强迫她人让座的男性老人。
很少见到老奶奶、老太太有抢座、强迫让座的情形。
而且“熊大爷”抢座、逼座,总是冲着小女孩或中青年知识女性而去。
从未见“熊大爷”向彪炳大汉或身高马大、身强力壮的人抢座、逼座。
在我看了,“熊大爷”远比“熊孩子”不可救药。
“熊孩子”说不定还可以引导教育好,重新做人。
“熊大爷”,嘿嘿,谁去教育他啊?看守所也常常不愿收押。
问题是,用“熊大爷”作为商品或服务的商标、招牌,广而宣之,成为街头文化,
那么,“熊孩子”就会有想法了:大爷能“熊”,我怎么就不能“熊”?
既然“熊大爷”荣耀,那我“熊孩子”更牛!孩子们总是想征服世界。
联想到某些鞋宣扬有“踩屎感”,某些食品直接就是“大象粪便”,
联想到有公司抢注“三鹿”商标(三鹿奶粉因造成很多婴儿健康危害而臭名昭著),
有点难以理解,通过“以丑为美、以丑拉风出圈”的营销手段真的能够心想事成。
难道永远“你大爷还是你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