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的古民居建筑,承载着江南水乡的历史与文化。白墙黛瓦间,幽深的街巷与错落的天井相映成趣,青石板路记录着岁月的流转,精巧的飞檐与木构展现着匠人的技艺。作为上海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建筑不仅是居住空间的典范,更是传统建筑智慧的集中体现。跟随青浦档案,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古宅,了解其独特的设计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民居的格局与智慧
青浦地处冬冷夏热型气候区,先祖们为适应自然条件,在建筑中融入了诸多巧思。房屋多坐北朝南或向南偏东,既能在冬日最大限度引入阳光,又能在夏日减少烈日直射。建筑高度普遍增加,部分屋顶采用双层结构,既拔高空间又增强隔热;房屋进深加长,以减少外墙面积,夏季避暑、冬季保暖。
青浦古民居不拘泥于对称轴线,而是依地形、地貌灵活布局,形成曲尺形、横长方形、“凹”字形、四合院等多种形制。小户人家因地块有限,多采用曲尺形或横长方形,以天井串联主屋与厢房;大户宅邸则常见“三合院”“四合院”。
一般基本民宅房平面图
天井承担采光、通风、排水等多重功能。前天井宽阔,多以青石板或鹅卵石铺就,夏日遮阳通风,冬日纳阳避寒;后天井狭长,常作过渡空间;而“纵向天井”则多见于面阔较小的宅院,以延伸视觉纵深。天井两侧或设厢房廊道,或留白成景,搭配几丛翠竹、一方石峰,便成“咫尺乾坤”的园林意趣。其中,“蟹眼天井”堪称一绝:仅一二平方米的小天井藏于高墙脚下,既通风采光,又承接檐水,将功能与美学融为一体。
蟹眼天井
建筑部件的艺术密码
青浦古民居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无不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
屋面:
屋顶以硬山、悬山、歇山为主,黛色小青瓦如蝴蝶展翅,压七露三,排列出流畅的曲线。屋脊装饰更是寓意深远:“万年青”意喻健康长寿,“龙凤喜珠”祈愿富贵吉祥,而“观音兜”山墙则如佛手护佑,兼具防火与祈福之效。歇山顶的飞檐戗角轻盈起翘,似飞鸟展翼,与江南的自然美景相映成画。
高墙与门庭:
外围墙一般高逾六米,墙顶有瓦饰或琉璃花饰漏窗,既防盗防火,又透景通风。大门分外墙大门和宅内大门(仪门)两种,外墙大门一般为石库门形制,门框常为花岗条石或砖砌外饰米粒水刷石,门扇上装有铜环或铁环门钮。宅内大门有的为石库门式,有的为牌科门楼式。
石库门(福履绥祉)
牌科门楼式(席式住宅)
窗棂:
窗户不仅是采光通风的实用构件,更是建筑艺术的点睛之笔。窗型丰富多样:主要有长窗(杨扇)、短窗、横风窗、和合窗和景窗等。在这里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长窗。长窗兼具门、窗功能,窗扇分上、中、下三隔堂,内芯以宫式、葵式、万字式等纹样组成透雕窗花,部分嵌玻璃或贴明瓦,既透光又雅致;下槛裙板常雕山水、花鸟或吉祥图案,开启时裙板雕刻随内外方向灵活呈现。无论是雕花寓意,还是工艺细节,青浦古窗皆将实用与审美融为一体,成为宅院中流动的诗意。
十字海棠式长窗、半窗(张民立住宅)
雕刻:
雕刻,是建筑灵魂的延伸,承载着文化信仰与生活美学,分为木雕、砖雕、石雕。木雕广泛施于梁枋、门窗、罩落,题材涵盖戏文典故、花鸟瑞兽,如蝙蝠寓“福”,石榴喻“多子”,莲纹颂“高洁”。砖雕多见于门楼、照壁,仪门字匾题“厚德载福”“祥云瑞日”,彰显家训;石雕则见于柱础、井圈,青石莲瓣、卷草纹朴拙大气。一凿一刻间,匠人以刀代笔,将吉祥祈愿与文人雅趣镌刻于建筑肌理,让冰冷的材料焕发出温度与灵性。
砖雕“柏鹿同春”(席式住宅)
家族文化的空间叙事
厅堂是古宅的灵魂,见证着家族的荣光与传承。从门厅到花厅,从正堂到戏台,每一进空间都承载着特定的礼制与生活场景。
门厅(轿厅)临街而设,门槛高低暗喻主人官阶,主人官阶越高,门槛也越高;面宽常为三开间,落地长窗通透敞亮,屏风、供桌、太师椅陈设庄重,是宴宾祭祖的礼仪空间。大户人家更设花厅于庭院深处,供子弟读书品茗、赏景怡情,欧阳修笔下“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在此具象化。
金家璋住宅正厅内景
宅内戏台常与厅堂结合,演“堂会”时,女眷于厢房观戏,其他人在厅的轩廊里,一院之内皆是人间烟火。祠堂则肃穆静谧,祖宗牌位与香火长明,延续着“慎终追远”的家族信仰。
本文整理自《青浦古建筑》等馆藏资料
资料:青浦档案
编辑: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