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王顺利:做关中传统民居的“守望者”

陕西日报记者 陈志涛 蒲茜

西安南五台山下,古朴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内,青砖灰瓦构成了一片古建的天地。

满是建筑构件的大厅里,一根巨大的横梁放在桌前,纹饰已雕刻过半。

“手一定要稳!把握好木雕纹饰的层次感。”

“注意镂空手法的运用,增强纹理的真实感。”

王顺利拿着平铲,一边给儿子王行健说,一边仔细修正横梁上的纹饰。

窗外,修复完毕的“作品”组成古色古香的宅院,吸引着游客的到来。


王顺利指导儿子王行健学习木雕技艺。陕西日报记者 蒲茜 摄

白水的赵家门楼、大荔的阎敬铭宅院、澄城的崔家槐院……这些昔日分散在渭北大地的关中传统民居,如今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齐聚一堂”。

王顺利是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0多年来,他修复了近千间面临倒塌、濒临消失的关中传统民居。

在他看来,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作为一种形象、具体的技艺传承,更加依赖于实物载体。

“我们现在能做传统建筑的保护、复原工作,是建立在看到前人留下来的古建筑的基础之上。我们也要让后人看到古建筑。”王顺利说。

30多年前,王顺利参与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筹建工作之中,投身关中传统民居的保护。

为全面了解关中传统民居的存续状况,王顺利带领团队深入关中各地的村镇,挨家挨户走访、记录,踏上了艰苦的调查之路。

“那时,许多关中传统民居年久失修,情况不容乐观。”王顺利说。

迁移复建!王顺利与哥哥王勇超——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创建者达成共识。

在王顺利看来,最具挑战性的当属从澄城、合阳、大荔等地迁移复建关中传统民居。

“这些民居建筑构件繁多,收来时大多杂乱无章,对迁移复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王顺利说,“重建过程就像是把积木拆卸后重新搭建。但房子好拆不好装,拆后重建要比盖新房面临更多技术难题。”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民居大多有上百年的历史,复原者难以得知院落最初的设计用意和构架方式。

“只能下笨功夫,一点点学,一点点悟。”王顺利说,为搞明白这些问题,他一边大量翻阅资料,一边在全国各地的传统民居中寻找共性与个性,加深对关中传统民居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迁移复建工作的启动,新的困难不断出现。搬迁前,绘制图纸、摄像、拍照、编号、包装等工作,一样都不能马虎。木雕构件、花格窗门、砖雕图案等都是易碎件,怎样减少在运输过程中的磕碰?重建时,若是构件缺损,如何复刻一模一样的款式?王顺利身兼多职,严格把控每一个细节、解决每一个难题。

慢工出细活。王顺利和他的团队迁建一座传统民居平均耗时3年。耗时最长的阎敬铭宅院,光是准备工作就花了3年,修复又花了5年。

阎敬铭宅院是清朝建筑,为两进两院式布局。尤其是高达10米的上房,运用了大量的斗拱、彩绘、木雕、石雕以及特大马头墙,结构繁复、装饰精美,重建难度极大。

“原宅在20世纪50年代已拆毁。我们从阎氏后人手中收购了残余建筑构件,还到旧址进行实地测量。”王顺利说。

没有现成图纸,便自行绘图设计,尽可能还原古宅原貌;遇到技术难题,便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反复试验……王顺利和团队最终成功还原了阎敬铭宅院大气磅礴的样貌。

30余载倏忽而过,近千间关中传统民居在王顺利手中重现风采。

“正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才能坚持到现在。我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就算没白忙活。”望着眼前的关中传统民居,王顺利说。

在他的影响下,王行健也加入了传承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行列。

“一开始我对父亲的事业并不理解。但看到一座座精美的民居在父亲手中‘复活’,我才渐渐明白这项事业的价值并爱上了这门技艺。”王行健说。

来源:陕西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