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美国南部一座老工业城市因为污染严重,街头树木难以成活。谁也没想到,一种来自东方的“无名树”硬是活了下来,不仅活,还把空气里的臭味压下去了。
这种树,就是在中国乡村常见的苦楝树。没人宣传它,它也不出风头,但它耐旱、耐寒、抗虫、能净化空气,还能入药、做农具,一身本事全靠“苦”熬出来。
它是怎么从村头的“野树”变成美国人争着要种的“环保明星”?很多人还真不了解。
苦楝第一次在美国“露了脸”
1984年,得克萨斯州经历了一场强风暴。街道两边的绿化带里,不少高大的行道树被连根拔起,电线倒塌、交通中断。可有一排不太起眼的小树,纹丝不动。
这些树,叫“Chinaberry”,中文名——苦楝。
没人曾把它当宝贝,那时引进苦楝也只是抱着“看看能不能活”的态度。但这一场风暴之后,很多人开始重新认识它。
城市绿化部门的人来勘察现场,发现这树不但抗风力强,枝干柔韧,落叶少,根系扎得牢。而且,连周围土壤的杂草、虫害也比别处轻。
这可让不少人动了心思。环保部门、农业机构、地方绿化项目负责人陆续打听:这树从哪儿来的?还能不能再种一些?
没人想到,一棵在亚洲乡村常见、连孩子都能叫得出名字的树,会在美国大放异彩。
没人照料,照样长得旺
在我们老家,谁家后院要是有棵苦楝树,大多是自个长出来的。鸟叼了果子落地,春天一场雨过后,泥土里就冒出小苗。也没人当回事,等到了秋天,树已经窜了一人高。
“这树懒人也能养活。”这是村里人常挂在嘴边的话。
苦楝不挑地,砂地能长,盐碱地也能扎根。旱了不死,涝了不烂,虫子也少见叮。种庄稼的人都知道,种它周围庄稼省药;盖房的人更清楚,苦楝木材好,不易变形还防虫蛀。
也正是这种“耐造”的本事,让它成了美国一些城市重污染区的绿化主力。那些工业园区、旧厂房附近的土地,常年受到化学品污染,正常的树种根本活不了。可苦楝不一样,照样开花、结果、长叶。
美国人喜欢讲“低维护成本”,这树刚好符合——不需要频繁修剪、不用打药,几年下来还省下一大笔养护费。
说起来它有点像老式的农家人,不花哨,不娇气,一步一脚印。
既能治虫又能用药,一棵树的全能本领
有一年,外地亲戚来我家,问我院子里这棵树怎么年年都那么精神。我随口说:“苦楝嘛,天生不招虫。”他一愣,说:“怎么不早告诉我?我家种了菜,虫咬得稀烂。”
其实在南方很多地方,苦楝果就是做农药的材料。晒干、磨粉、兑水,一喷,能赶走不少害虫。最早的时候,村里老人就用这招护菜护树。
后来,我看到国外的研究资料,才知道美国也发现了这一点。不少有机农业园区,把苦楝提取物做成“生物农药”,用在果树和蔬菜上,既环保又不伤土壤。
这树的药用价值也不小,果子能止痛、杀虫,皮能治癣、驱蛔虫。
以前我们小时候肚子痛,奶奶总是用苦楝子煮水喝,那味道苦得发涩,但喝过确实见效。
苦楝的材质也讲究,香味淡雅,不怕蛀。以前做木匠的老周说:“这木头切开来有点香,做箱子、床板、农具、连乐器都行。”
如今在美国,一些乡村小作坊还特意用它做家具,说是环保又耐用。
一棵苦楝树,能绿化、能治虫、能入药、能做家具,的确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普通”。
苦楝,不声不响地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
说起来,苦楝在我们这代人眼里,是再熟悉不过的乡土树。它没什么大张旗鼓的“名头”,但却藏着实实在在的本领。
每年四五月份,楝花开,淡紫色一簇簇,风一吹,花瓣落得满地香。小时候放学回家,路过村口那两棵大苦楝,总要驻足闻一会儿味儿。
秋天果实结满枝头,老人晒在门前,说能防虫;冬天树叶落尽,枝干却挺得笔直,像不怕冷的老兵。
而如今,在大洋彼岸,它被种在城市街头,化工园区旁、住宅小区外、学校门前,成了一道实用又美观的风景。
不少美国老年人种上了苦楝,说这树让他们想起童年住过的南方州,空气清新、虫少、花香。
树没有国界。这棵来自东方的苦楝,用自己的方式,在不同土地上落地生根,也在不同的人心中,留下了各自的记忆。
说到底,这不是一棵“能解决全球难题的树”那么玄乎,而是一棵看似普通、却总在关键时刻“能顶上”的树。
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那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