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必将为一个空前灿烂的新时代。
此人是谁?1923年的中国动荡不安、前途未卜,他为何就敢做出如此预言?
如今他可能已淡出大多数国人的记忆,
但如果时间倒退,回到那个满目疮痍的混乱时期,
他在《文学大纲》结尾所留下的这句话,定然深深铭刻在了众多有识之士的脑海中,
燃起了无数人对中国文学的炽烈激情和坚定信心。
▲郑振铎
他是郑振铎,是那个年代我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文学大纲》,最初连载于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
不仅面向学者群体,也直接面向大众读者。
因此,为了能在当时唤起大众的兴趣,便于向大众传输知识,
仅仅内容详实、考据严谨是不够的,他还在语言上力求轻松、通俗。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书中常有大段的原文摘录。
直到现在,这本书也是我们所有大众读者学习中国文学的入门必读书目。
▲木心
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名声大噪的旅美传奇作家木心,对郑振铎推崇备至。
木心曾在纽约讲授“世界文学史”,他所依据的,就是郑振铎的《文学大纲》。
且是木心的文学启蒙,也影响了他整整一生。
五四一代的学术星火燃烧到20世纪末的大洋彼岸,成就了一段佳话。
郑振铎坚定不疑地相信中国文学未来必将闪耀在世界的顶点,
这并非是他一厢情愿,而是他通览古今、彰往察来的思考成果。
在几乎同一时期,同样有人不约而同地提出过这样的预言:
中国文学这一期的生命,将会再绵延七八百年到一千年之久,其内容之丰富,澫驾汉唐,是可以预言的。
——罗庸《中国文学史导论》
▲罗庸
提起这位罗庸,大家可能同样不太熟悉,但提起他曾任教的学校,
相信大家一定醍醐灌顶,那就是西南联大。
罗庸是毕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代名家,曾在西南联大讲授文学课。
他是西南联大标志性人物之一,也被誉为“西南联大最为叫座的讲课人”。
▲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在西南联大的合影
而他的《中国文学史》导论,
便是由他在北大、西南联大等高校的讲稿汇集而成,
是一本凝结了他毕生心血的巨著,也是写给我们大众读者的入门必读名作。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到而深刻的思考,
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坚定信心并非只是头脑发热喊出来的,
而是用深邃的历史眼光窥见的:
我们现在站在后期的开头,前期的结尾,正当东西文化交流之会,
我们应当根据旧有文学的遗产,接受外来文学的新生命,创造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学……
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文学的热爱和信心是理性的,是有实打实的依据的:
我一向对于现代西洋的新史学,他们那种科学的精神,极表敬佩;
但就我个人的兴趣言,我治史的度态,宁愿取法于中国的古人。
新史学只是史料学,仅能用之于史料的整理;
而中国传统的史学,却是要人通观概览,彰往察来。
其实不仅是他们两位,还有诸多学者名家,比如鲁迅,比如胡适……
他们都对中国文学怀有深厚的热忱,
他们也深知文学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于是他们毕生钻研,写出一部部将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内涵传递给普罗大众的著作。
然而,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
若想把他们的著作全部收入囊中甚至全部吃透,是一件吃力的事,
也是不必要的,我们需要的,是有专业的机构和人员,
来帮助我们把这些著作进行系统的编排,把其中精髓的、通识性的内容汇集到一起。
今天要推荐的这套书,我觉得它做到了,就是这套《中国文学通识》:
14位大师共著,专为大众读者量身编著
书中收录了足足14位文学名家的写给大众的14本通识性著作,
其中就包括我们刚刚提到的那两本。
从这套书中,我不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了系统的了解,
还在对比中直观地感受到了诸位大师群星闪耀般的治学思想,
进而更是读懂了中国文学的深厚内涵,感悟到了文学对人的重大意义。
这套《中国文学通识》一共有三册,
其中第一册《中国文学通识》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
对中国文学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讲解,
而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板块——诗词和小说,
则分别有第二册《中国诗词通识》和第三册《中国小说通识》进行单独讲解。
▲《中国文学通识》
首先第一本《中国文学通识》的作者,除了郑振铎和罗庸以外,还有钱锺书之父,著名的古文学专家钱基博;
▲钱基博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文学史》作者李长之,
▲李长之
以及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著名散文家,曾任清华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
▲朱自清
之前也并非没有同类型的书籍,只是基本都是令人望而却步的大部头,
没有从大众读者的角度进行过适当的编排,完全不适合用作入门读物,
即便读者们是咬牙坚持读下去了,那感觉也犹如大水漫灌,
真正能吸收到脑子里的知识少之又少。
而这套书则真正做到了删繁就简,
只取名家们最专业领域的代表作中的精髓,又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系统化的编排,使其兼具通俗性和知识性。
▲《中国诗词通识》
我们以第二本《中国诗词通识》为例。
这本书把中国诗词系统性地划分为四个章节: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而每个章节所选取的都是最专业、最具代表性的名家之作。
首先诗经这一章的作者是流沙河,流沙河先生出生于1931年,
他钟情诗歌,毕生钻研中国古诗词,新中国的第一个官办诗刊——《星星》诗刊就是他一手创办的。
而众多古诗词中,他对《诗经》的热爱和钻研又是独树一帜、非常人所能比拟的。
他曾在成都图书馆开坛讲授《诗经》,座无虚席。
因此,他在这套书中当仁不让地占据了诗经这一章的席位。
▲流沙河在讲授《诗经》
而第二章楚辞的作者,是著名的文史学专家胡小石先生,他曾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与陈中凡、汪辟疆并称南大中文系“三老”。
他虽是诗歌、小说、戏剧、书画……无所不通,可是其中尤以楚辞最为精到,
他的《楚辞专论》曾是南京大学最炙手可热的一门课程,后来被整理成书。
因此来讲楚辞的人,非他莫属,楚辞这一章的内容选取自他的《楚辞专论》,再合适不过了。
▲胡小石
第三章是唐诗,相信你一定会想:
中国的唐诗专家这么多,怎么能挑出来个第一呢?
如果仅从学术角度来挑,肯定是挑不出来的,
不过如果考虑到要兼具通俗性和知识性,要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的话,那非施蛰存莫属,
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诗人,
他对唐诗的热爱和研究都出类拔萃,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唐诗百话》。
这本书赏析了大量的经典唐诗,解说中又极富诗意和情趣,经久不衰,受到学者和读者们的一致盛赞。
▲施蛰存
第四章宋词的内容选自龙榆生的《词学十讲》,你如果对他有过了解的话,相信你一定会拍案叫绝。
他的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
一般人讲宋词只讲词句的含义,可他不仅如此,
还讲解了词的韵律、比兴、去声等等方面,全方位地让我们体会到宋词真正的魅力。
▲龙榆生
▲《中国小说通识》
第三本《中国小说通识》也是名家名著云集,
不仅收录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还收录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
以及中国公学教授胡怀琛的《小说研究》,
古典小说研究专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周先慎的《章回小说》,
以及当代著名小说家、复旦大学教授王安忆的《小说课堂》。
名家、名著配名匠
这套书出自国内知名设计师之手,在装帧设计上也是惊喜满满。
典藏版礼盒装帧精美典雅:
▲《中国文学通识》(全三册)典藏版
双封面设计,护封采用专色印刷,色彩鲜明饱满,又不失古朴韵味:
▲《中国文学通识》(全三册)典藏版
翻开每本书,我们都可以看到随书附带的全彩名画。有代表了魏晋风骨的《竹林七贤图》:
有元代张渥绘制的《九歌图》:
有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清代孙温绘制了36年的红楼梦配图:
▲《红楼梦》配图
此外,还有随书附赠的名家藏书票,供我们收藏玩味:
▲《中国文学通识》(全三册)典藏版藏书票
读透中国文学的深厚内涵
回到开头的话题,是什么让这些先辈们对中国文学寄予厚望呢?
是什么让他们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地投身中国文学研究呢?
提起中国文学,人们常常用“经典”“博大精深”“内涵深厚”来形容,
可照比西方来说,我们的文学究竟经典在哪,深厚在哪呢?
我想告诉大家,关于这些问题,大师们也早早地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比如郑振铎在讲述隋唐时期,开元天宝时代时曾说:
……也没有一个时代,更曾同时挺生那末许多的伟大的诗人过的!然而,她只是短短的四十三年!希腊的悲剧时代,英国的莎士比亚时代,还不只是短短的数十年么?
比如流沙河在讲《诗经》时这样说:
谁说中国没有史诗?这首《緜》就是周部族的史诗。这里有部族的发祥,也有国家的奠基,还有各种热烈动人的场面描写,而且写得非常宏大、很有气势,另外还包括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虽然它不像《荷马史诗》那样去写征服和战争,但同样是英雄史诗,是我们东方的英雄史诗。
比如胡小石在讲楚辞时评价屈原:
屈原在屡遭打击后,为了国家利益仍然和黑暗势力抗争,至死也要死在祖国。屈原以他的诗歌展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沾溉后世,这真是我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等等类似的答案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去书中自由探寻。
参透文学对人的重大意义
那么,时至今日,读中国文学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我想说,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就连阅读也充满了功利性,那些号称“速成”“一读就懂”的书籍逐渐成为了主流,
而需要下功夫去细细品味的中国文学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
实际上,功利化的阅读只会让我们在功利的漩涡里越陷越深,
而真正可以提升我们精神层次的,只有中国文学。
正如巴金所说: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
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上的尘垢,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我为什么需要文学?我想用它来改变我的生活,改变我周围的环境,改变我的精神世界。
此外,在这套书中,罗庸先生说:
“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民族内心发展史。”
木心也曾说:“文学的最高意义和最低意义,都是人想了解自己。”
所以文学是直击内心的,
读文学史也就是在探究我们民族和心灵最隐秘的变迁史,同时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关于诗词的意义,流沙河先生在书中说:
诗歌这个东西,是所有自我娱乐活动中最高级的,它可以让你进入一种不可替代的心境和感受之中。
实际上,诗对我们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任何一首诗,都很难收到什么现场效果,不是说读了哪一首诗,你的觉悟就提高了,突然就懂得了很多东西。
不是这样的。诗是慢慢浸润你,慢慢地改变你的灵魂,使你变得有趣味,变得高雅起来。诗歌的价值就在这里。
小说则可以丰盈我们的头脑,拓宽我们精神世界的疆域。
王安忆这样说:
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
这个世界有着另一种规律、原则、起源和归宿。
但是筑造心灵世界的材料却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
小说的价值是开拓一个人类的神界。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更美好的风景。
关注公众号“诗意文化馆”
即可查询订单跟踪物流
▼添加我,拉你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