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的扇文化源远流长,团扇文化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晋代史籍《古今注》中,就有“舜作五明扇”的记载,可见在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之前,扇子就已经诞生了。
团扇丝绢材质、素面白色、左右对称、形似圆月,具有“合欢吉祥”的美好寓意,故又名“罗扇”“合欢扇”。
除了作为装饰品以外,团扇还蕴含着典型的性别特征。对女性而言,它是传情达意的爱情信物;对男性而言,它是书画作品中常见的美学元素。
作为扇文化的重要分支,团扇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历经宋元明清乃至近代社会的发展演变,在不同的时代下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内涵。
一、团扇的起源与发展
如今扇子早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件,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扇子既可用于消暑纳凉,又可用于观赏装饰,是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集于一身的工艺品。更难得的是,它的历史几乎跟华夏文明史一样长。
最早的扇子由羽毛、竹叶或芦苇制成,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曾用“羽扇纶巾”描述东吴大都督周瑜的飒爽英姿。
汉朝以后,养蚕缫丝技术趋于成熟,市面上开始出现洁白细腻的丝织扇和绢扇。这种扇子的形状大多“团圆如明月”,故而人们习惯将其合称为“团扇”。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由鹿类等动物尾毛制成的“麈尾扇”盛行一时,文人士大夫清谈时总要先用其拂尘,而后方可落座。两宋年间,纸张的普及为制扇工艺加入了新元素,“纸团扇”风靡一时。
其后历经宋元明清数个朝代的发展,扇子的外形不断发生变化,从一味的平面扇新增出方便收纳的折扇,受到明清官员百姓的热衷。
团扇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轻柔、飘逸的特点广为流传。
从最初的实用价值,到华丽表面带来的美学享受,再到书画家们为其赋予的艺术价值,团扇的精神内涵不断丰富,给持有者以心灵的慰藉和依赖,令无数大家闺秀和文人墨客心向往之。
关于团扇的起源,历史学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兴起于两汉年间。
据文献记载,西汉成帝在位时非常宠幸赵飞燕,引得另一位嫔妃班婕妤十分妒忌,故作《团扇歌》一首聊以自慰。在诗中,班婕妤以团扇自比,形容自己如同秋风落叶一般寂寥,吐露了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幽怨情结。
到了宋朝年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跃,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和物质需求大幅提升,团扇迅速走进千家万户。
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每一位女子都以拥有一把精美绝伦的团扇为荣。
如描绘宋代市井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手持团扇者不下百人,堪称大宋王朝海晏河清、民殷国富的有力证明。
在文学艺术领域,团扇逐渐发展为红颜薄命或者怀才不遇的专属象征。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生官场浮沉,老年时郁郁不得志,遂作《团扇歌》一首,借描写一把破旧的团扇形象,比喻后宫嫔妃年老色衰遭到抛弃的悲惨命运,进而婉转表达自己官场失意的愤懑之情。
由此可见,团扇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其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团扇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形制、材料、功能、礼仪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中,精美绝伦的传统造物数不胜数,而清新素雅的团扇绝对能够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
虽然如今时过境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团扇已经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但无论是那沁人心脾的清风,还是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团扇的艺术之美都会永远留在华夏民族的历史绘卷当中。
(一)形制之美
团扇的形状以圆形为主,加上洁白的绢素,乍一看犹如夜空中的一轮满月。如班婕妤《团扇歌》中末两句是“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时人常拿明月和团扇作比,体现了老百姓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此外,在古代朴素哲学思想中,“天圆地方”是人们对于大千世界的普遍认知。
“圆”作为圆满和谐的象征图形,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刻的审美内涵。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团扇的形状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变化,除了最基本的圆形、方形之外,又新添了椭圆、六角、梅花、芭蕉等多种玲珑形态。
但无论外形如何发展,其圆润的线条、轻盈的质地,以及左右对称的“雅正”之美,却一直颠扑不破,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于“和美”思想的朴素表达。
(二)材料之美
团扇的构成主要包括扇框、扇柄、扇面和扇坠,制作用的主要材料包罗万象,可以是竹片、木材、纸张、象牙、翡翠,亦或是动物的羽毛,以及蒲草、麦秆、棕榈叶等等。
能工巧匠们通过镂、雕、烫、钻,制作出的工艺团扇造型精美千姿百态。
再由名人大家挥毫泼墨,在扇面上题诗作画,足以令一把团扇的身价飙升百倍。
汉代团扇的制作工艺多采用丝绢纨绫等面料,颜色以素白为优,为笔墨彩绘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唐代以后,扇面形式日渐丰富,格巾、发簪、细洒金等材料层出不穷,比起汉朝时更显活泼生动,充满清新自然的生活气息。
(三)功能之美
在古代典故中,大家闺秀多钟意一款圆形有柄的团扇,当遇到自己一见钟情的意中人时,就会将其作为婉诉衷肠的定情信物。
如越国大夫范蠡曾去名山大川访友,偶遇一赤足浣纱的绝世美女西施,两人一见倾心私定终身。
范蠡临行之际,西施亲手结麦草扇一把,将自己的容貌绣在扇面上送与他,希望情郎不要负了白首之约。
作为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等级秩序,儒家礼仪思想长期以来是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规范,这一点在团扇文化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在中国传统的工笔人物画中,手执团扇的女性形象就是一个出镜率非常高的角色,加上屏风、几案、素琴等装饰物的陪衬,将温婉雅致、闲逸柔美的东方女性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团扇为何成为“男尊女卑”的产物?
古代女性与团扇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透过团扇文化与生俱来的一层悲剧色彩,可以窥见古代女子家庭伦理生活中的诸多辛酸,窥见封建礼教束缚下女性受到的种种束缚,最终化身为专制制度下“男尊女卑”思想的象征。
在古往今来的大家画作中,贵族女子的形象大都千篇一律手持团扇,反映了古代男权社会对于女性审美的固有眼光,似乎时刻提醒着女性要严格遵守三从四德,对丈夫保持柔美顺从。
如唐代名画《宫乐图》中,两名后宫侍女手持团扇垂头侍立,脸上的表情流露出宫廷生活的百无聊赖。
团扇俨然成为一种时代的符号,似乎只有团扇在手的“完美女人”,才能得到社会伦理的认可。
在漫长的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作为男性附庸的地位存在,不论在社会还是在家庭中,自己的幸福和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像恋爱婚嫁这样的终身大事,更是半点不由人做主。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渴望追求爱情,却只能长期压抑在苦闷愤懑情绪中的广大女性,迫切需要一个宣泄的渠道,而团扇恰好弥补了这个缺口,最著名的莫过于班婕妤的《团扇赋》。
相传魏晋年间,每逢女子出嫁,大大小小的嫁妆中总少不了一把团扇。那把团扇一般由新娘母亲亲手缝制,与市面上卖的团扇形制都不相同,呈现出独特的三面形。
神奇的是,这把团扇两面可开,正面打开是悦人耳目的山水画,反面打开则是少儿不宜的春宫图。
原来,受“男女授受不亲”思想的影响,古代父母不方便当面传授男女之事,只好将其绣到团扇上,让女儿在洞房花烛之时自己领会。
据说当年王羲之次子王凝之娶妻谢氏,谢母亲手准备了一把三面扇,得以让少不更事的年轻男女顺利洞房。
大唐盛世是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文化艺术领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当时仕女画题材在宫廷绘画中一度十分流行,最著名的当推唐代画家周昉创作的《簪花仕女图》。
画作中,作者用细致入微的笔触,将后宫嫔妃们的慵懒姿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画中女子个个手持精美团扇,团扇艺术与女性美有机结合,堪称唐朝仕女画的集大成者。
在古代的团扇画家中,有一类人群往往容易遭到忽视,那就是隐匿在青楼中的妓女画家。
明代艺妓薛素素不仅生得花容月貌,还是罕见的绘画全才,山水人物在她的笔下跃然纸上,一把把精美的画扇如同变戏法似的应运而生。
薛素素创作的《溪桥独行图》是她最得意的一幅山水画扇,但是不论从行墨风格和画作意境上,都看不出出自一个女人之手,反倒处处彰显着明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眼光。
画中左半边是陡峭山岩和嶙峋怪石,山上杂木丛生静水环绕;右半边是一座独木桥,一位簪花女子正在岸边踽踽独行。
整体看上去,整个画面幽静萧瑟,充满了士大夫阶层常见的文人画气息。一介女流能画出这样的画,自然与其妓女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他们凭借自己出众的样貌和才艺,逆转了与生俱来的不幸处境,审美标准上自然要向文人靠拢,这种迎合更多是迫于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奈。
结语:
岁月如梭,时过境迁。如今中国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团扇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作为家庭用具和装饰用品的功能已经越来越淡。
但是每到炎热的夏季,人们总会想起那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风,带给人感官上那一种美的享受,这份宁静与优雅,将会永远留存在华夏儿女的记忆之中。
参考:
1、《古今注》
2、《宫乐图》
3、《团扇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