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保障‘挑大梁’检察机关在行动”特别报道

经济领跑,检察助跑

浙江:高质效检察履职

护航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东海之滨,钱江潮涌。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和经济大省,浙江以民营经济发达、金融要素活跃、数字经济领跑等优势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奋力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浙江实践的生动图景。

在之江大地广袤热土上,以先进制造业基地等领域为重点的“千项万亿”工程正带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以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为代表的科创企业正加速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跃迁。

今年2月,浙江“新春第一会”擂响战鼓,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清晰擘画“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路径。浙江省检察院紧随其后发布《2025年度全面融入中心工作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为检察机关服务保障经济大省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具体要求。

日前,记者深入浙江省检察机关一线走访,探寻高质效检察履职与高质量经济发展在之江大地的交响共鸣。

“法治元素”成为民营经济“发展要素”

钱塘江畔千层浪,东风先渡弄潮人。

民营经济作为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贡献了全省7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进出口、80%以上的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为浙江扛稳“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民营经济在勇挑重担的同时也遇到了发展之痛,特别是商业贿赂、职务侵占、违法“查扣冻”等问题。

在杭州市西湖区的一家民营企业,员工们正热火朝天地处理着海外订单,谁也看不出这家企业曾因高管职务侵占陷入困境。

“企业的外聘总经理在香港偷偷成立了两家空壳公司,以采购合同二次加价形成的虚高价格,将原材料卖回给公司,侵占了公司利益。”该企业负责人说。

由于该案涉及跨境资金流转和复杂的贸易合同,一度给取证带来困难。“我们引导公安机关转变侦查方向,实质审查会计报告,挖出犯罪嫌疑人侵占公司采购款614万余美元的犯罪事实。”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检察官说。

“多亏了检察院在起诉期间精准核算,帮我们挽回了损失!”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案件办结后,检察官到企业走访,帮我们深入剖析职务侵占发生的原因,并量身定制了预防措施,在对企业员工起到震慑作用的同时也让员工的法治意识有所提升。”

法治成为民营企业发展最好的“定心丸”,对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犯罪的打击力度有多大,检察机关护航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决心和担当就有多大。

2024年3月以来,浙江省检察院聚焦涉企“挂案”讼累,出台高质效办理涉民企案件工作指引,组织开展专项清理,会同公安机关、审判机关攻坚难案要案,以高质效法律监督护航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大有可为”,让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大显身手:

针对民营企业内部腐败问题,常态化组织开展“啄木鸟”专项行动,严厉惩治商业贿赂、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犯罪,共立案监督62人,追诉37人,批准逮捕521人,起诉1400人,护航清廉民企。

针对趋利性执法司法、违法“查扣冻”等问题,全面排查查封企业资产未解封的数据线索,共开展依法监督279件,帮助370家企业解冻账户资金,坚决防范和纠正以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等违法行为,帮助企业解除“查扣冻”资金1亿余元。

针对违法行政行为,共办理涉企行政检察监督案件421件,涉企行刑反向衔接案件866件,实质性化解涉企行政争议47件,帮助12家企业解除不当信用惩戒措施,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企业的发展需求就是检察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记者注意到,浙江省检察机关通过12309检察服务中心搭建护企法治服务平台,设立绿色通道,已实现涉企举报控告快速受理和优先办理。杭州、宁波、温州等地检察机关大力建设“全域检察e站”“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企检服务中心”等,检察官成了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摆渡人”。

为金融“活水”筑牢“法治防线”

钱江港湾,金融“活水”。

嘉善县地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是撬动长三角金融要素流动、产业协同与制度创新的关键支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护金融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成为钱江港湾汇入长三角经济区的一道法治必答题。

“某装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张某与刘某恶意串通、伪造虚假长期租赁协议,通过带租拍卖非法转移执行财产,并利用法院执行裁定逃避债务,侵害了金融机构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嘉善县检察院检察官介绍,“受理该案后,查明了张某利用长租协议逃避执行的真相,我们依法制发检察建议,监督法院公开、公正分配执行款,协同法院共同追赃挽损,有力保障金融机构合法财产权益。”

“针对金融纠纷案件判决裁定确有错误、诉讼程序违法、执行活动违法等情形,检察机关需要不断强化民事诉讼监督,依法维护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合法利益。”浙江省检察院民事检察部主任胡薇表示。

如何高质效办案,延伸案件办理效果?带着问题,浙江省检察机关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大数据在证据收集判断、线索挖掘筛查、资金穿透审查、监管漏洞分析、问题规律总结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科技赋能高质效办案。

在余姚市检察院,检察官向记者演示了一起涉财产分配执行的虚假诉讼民事监督案件的办理过程:“我们搭建了数字矩阵模型,将虚假诉讼高发领域的案件信息,与执行终本、财产执行处置信息进行碰撞比对,让埋在大数据后的异常信息浮出水面。”

记者走进该院的大数据监督中心,只见屏幕上的数字显示着办案成效:办理债权转让、公证、实现担保物权等领域虚假诉讼4件,发出执行监督检察建议4件,督促法院依法处置涉案财产,为金融机构合法债权人挽回损失405万余元……

随着数字检察深度赋能司法实践,金融领域涉借款合同纠纷、保险类纠纷、证券类纠纷等一个个“蚁穴”被堵上,金融“活水”,浩浩荡荡,向东奔腾。

筑牢金融“活水”的法治防线,更多共识和合力正在凝聚。浙江省检察机关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协作,与浙江金融监管局设立联络员办公室,推动金融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高效衔接,进一步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

为“创新经济”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钱塘弄潮,创新领航。

蛇年伊始,“杭州六小龙”破圈出层,钱塘弄潮儿踏着浪尖,率先转型冲向“创新海洋”,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争做领航人。

先行、破风、逐浪、护航。

杭州市滨江区是浙江数字经济发展高地,这里集聚了大量高新企业和技术人才。在一家机器人研发企业,工程师们正为调试新一代产品而忙碌。然而,不久前,该企业险些因商业秘密泄露“为他人作嫁衣”。

该企业员工刘某离职后创办了同类科技公司,采取赠送原始股、发放技术顾问补贴等方式挖走了原公司一批员工,将原公司技术信息用于开发研制相似产品,并将部分技术信息以申请发明专利公开。

“一旦核心技术被公开,我们的研发投入就将付诸东流,科创企业最害怕这样的‘内鬼’。”时隔一年,回想当时的情况,该企业负责人仍心有余悸。

保护商业秘密就是保护企业的发展引擎。受理该案后,滨江区检察院通过仔细审查,查证了刘某公司侵犯商业秘密的事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合理损失数额,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追究相关被告人刑事责任,有力保护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合法权益。

先行需要破风。

“我们通过法律体检、案例宣讲等多种形式做实护企举措,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商业秘密保护内控机制。”宁波市鄞州区检察院在办理一起为境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某新能源领军企业电池研发规划商业秘密案后,主动与公安、法院建立快速协同办案机制,为高新企业改革创新破风前行。

高新技术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法网越织越密,万千创新创业者的底气更足、步履更坚。2024年以来,浙江省检察机关依法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019人,持续推进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完善“一案四查、追赃挽损、行刑衔接、综合服务”四项机制,加强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支持企业创新创业创造,以高质效办案护航新质生产力。

随着检察机关履职的不断强化深化,科创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也在持续优化。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检察院将深化知识产权综合保护项目列入全面融入中心工作重点任务清单,持续擦亮知识产权检察“4+4”模式工作品牌。清单还明确要求建设域外检察数据库、国际司法协作数据库、涉外检察典型案例库等,为中国企业逐浪出海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推动到哪里,检察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浙江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林贻影如是说,“全省检察机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所盼,找准检察机关服务保障大局的方法路径,全面融入、深入对接、高效服务中心工作。”

钱塘潮起,风正帆悬。从民营经济热土到金融港湾活水,从数字经济浪潮到科技创新海洋,在之江大地上,法治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为优化营商环境

贡献更多检察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

周迪

在高新企业工作多年的经历,让我对企业创新有着深刻体会: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浙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企业创新离不开浙江省检察机关的服务保障,如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检察机关通过全链条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开展司法实务沙龙、检察官普法团“送法进企业”等活动,持续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希望浙江省检察机关进一步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助力企业创新,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更多检察力量。

来源:检察日报·要闻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