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联教授(左)在指导带教。 (校方供图)
本报讯(记者 黄翠巧)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浪潮中,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再度领跑中医药教育创新赛道。该校将AI技术与传统医学教育深度融合,并于近年正式推出“临床能力智能训练评估系统”,通过构建“西东×虚实×跨境”双螺旋育人体系,开创了边疆民族地区中西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据了解,作为全国首批开展虚拟仿真教学的中医院校,该校已建成覆盖6000余学生的智能教学平台。其王牌课程“基于虚拟情景模拟的中西医病证结合临床思维训练”通过3D模拟诊疗场景,使学生在神经内科等典型病例中完成OSCE标准化考核训练。该校新推出的AI系统更实现了教学质效的跨越式提升——系统内置中医经典知识图谱,可对学生的辨证施治过程进行实时智能评估,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生成个性化提升方案。
项目负责人古联教授介绍,创新构建的“双螺旋”育人体系具有四大融合特征:医科与工科交叉开发智能诊疗模型、医学与人文协同培育医者仁心、虚拟训练与临床实践形成闭环、中西医理论实现互鉴创新。特别是在跨境合作方面,该校与东盟国家医疗机构共建“云诊室”,学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参与国际病例研讨。
据了解,该校教学改革成果已显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近3年来,该校学生在泛珠三角中医临床能力竞赛中斩获14项团体及个人奖项,2023届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达92.7%,创历史新高。一名正在参与系统测试的2023级研究生表示:“AI系统像拥有老中医经验的智能导师,能精准指出我们辨证论治中的思维盲点。”
该校教务处负责人透露,目前正推进“壮瑶医药AI知识库”建设,将民族医学经验数据化。未来计划构建覆盖东盟的中医智能教育联盟,通过“数字丝路”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这场发轫于边疆的中医教育革命,正在为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创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