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改造本专科专业点1800个以上,建设培育特色高校40所;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过85%……记者4月16日从省科技厅获悉,日前,省政府印发《安徽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推动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安徽实践。
建设培育特色高校40所
据介绍,《行动方案》提出明确行动目标。
到2027年,安徽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更加紧密,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态势持续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教育人才匹配科产发展方面,安徽省将招引全球优质科技和教育资源。新增、改造本专科专业点1800个以上,建设培育特色高校40所,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建设项目400个,培养服务新兴产业的人才超过200万人。
需求导向的科技研发体系建设上,到2027年,安徽省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过85%。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分别达到5万家、3万家、8000家、50家。横向科研经费年均增幅超过20%。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领域,安徽省将推动科技金融服务载体和机构数量超过100个,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力争突破1万亿元。全省注册落地私募基金超2500只,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提升。
科产同频共振的服务体系,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十分关键。《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安徽省平台技术供给和服务能力将显著提升,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建设100个左右省级服务业集聚创新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
学科专业超前适配
高校、院所的学科及研究课题,关系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质量。
《行动方案》显示,安徽省将围绕产业规划研究制定学科专业调整规划,前瞻布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超常布局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实施普通本科高校新工科提升五年行动,组建安徽新工科建设研究中心、安徽高校新工科建设联盟,提升新工科专业占比。实施新兴交叉学科培育计划,组建“多跨协同”新工科教育平台,打造一批“智能+”交叉专业群。建设省级人才需求数据库。
另一方面,安徽省将深入推进安徽高等研究院建设,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工程硕博士,建设开放式、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平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专业对口高校共建科教融合学院。推动工科高校学生的科研选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选题均来源于产业需求。健全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在皖兼职或离岗创业机制,离岗创业期限最长可达到6年,兼职或创业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依据。
完善全省高校院所与全球大院大所、理工类大学和行业头部企业战略合作机制,共建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科技合作基地。实施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培育工程,建设一批急需紧缺产业人才培养机构和项目。
构建融合技术供给体系
面向企业、产业园区,安徽省将征集产业链协同攻关、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需求。分级分类建立项目储备库,由“科学家+产业专家+投资专家”甄别遴选形成榜单或指南,择优确定攻关项目承担单位。
全面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鼓励相关省属企业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创建国家区域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合肥中心,推动校企共建“环高校创新经济圈”。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衍生的科技成果,建立“跟踪发掘-二次开发-转化孵化-迭代应用”的“沿途下蛋”机制。支持企业鼓励其科研、营销人员再创业。支持各市探索开展创业赋能中心建设。
完善场景赋能科技研发机制,开发开放一批试验验证场景,以场景应用牵引前沿科技领域技术迭代。创新场景招商机制,聚焦特色产业创新场景,挖掘、开放更多场景应用机会。面向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项目或省重点投资项目,建立政策技术场景化机制。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融合发展,离不开相关服务链条支撑。
《行动方案》提出,安徽省将打造赋能融合创新的综合性平台服务公司,切实提升服务功能,推动市县或园区平台公司加速向“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服务商转变。
围绕产业新赛道、新领域,支持企校院合作共建概念验证中心。开展“两业融合”试点,培育一批综合性平台企业、省级“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单位。建设省级服务业集聚创新区,集聚基础性、先进性、公益性服务综合体,以及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服务企业。
以“人工智能+”行动为牵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搭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组建“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推进量子计算与通用计算、智能计算、超级计算等融合发展。开展新能源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组建运行省数据交易所。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