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国军事专家鲁普雷希特注意到中文互联网上,出现了疑似成六代竞标案的模型,该模型到底是不是竞标失败案暂且不得而知,鉴于这位德国军事专家也有一定的可信度,经常以美媒消息源的身份出现。
国内的传统也是新机首飞/开工/原型车下线之后,失败的竞标案会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公开,歼-13、舰载版歼-7、舰载机版歼-8、707航母、891航母、051S、052II都是如此。因此暂且相关模型确实是成六代的竞标案。
太平洋不需要小短腿,航程是重型六代机的核心指标,宁愿牺牲机动性也要保障腿够长
疑似成六代失败案的战斗机模型,整体设计与成六代如出一辙,都采用了无平尾、无垂尾、接近于飞翼的翼身融合水平,长条状的前缘缝翼,机身高度扁平属于看起来就很隐身的存在,由于模型精度有限更进一步的细节无从推断。
该模型和成六代一样都采用了两组进气道的设计,成六代是机背进气道加机身两侧的加莱特进气道,该模型则是机背进气道加下颌进气道。战斗机显然不可能给相邻的两台发动机设置两种进气方式,因此该模型显然也是一款三发战斗机。
除此之外一切都推不出来的,毕竟该模型仅仅是一个停留在模型状态的PPT而已。疑似成六代竞标失败案的模型都不知道是在那个状态被毙掉的,自然也分析不出什么内容。
实际上在战斗机的设计阶段,设计师们能想到军迷所想的一切方案,F-35差点成了歼-20MINI,SU-75差点成了F-22mini。酝酿阶段的巨量方案经过权衡利弊并多轮迭代之后才会诞生一款得以首飞的战斗机。
并且首飞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已经首飞的战机也会因用户需求的变化而被要求修改设计甚至推倒重来。SU-27、SU-35、SU-75、X-32都历经多轮修改,修改之后能不能服役也是另一个问题。成飞的库房里至少存放着几十款类似物,一个止步于模型阶段的战斗机显然不会有太多分析价值。
被毙掉的原板SU-27,T-10K-1方案
但是疑似成六代竞标模型的飞机同样采用了三发设计,确实一个相当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满足苛刻的指标,而在其他领域作出妥协的操作并不罕见。3发A-5——NR-349,挂票起飞的XP-85,为了垂直起降而放弃一些的YAK-36都是如此。
但空军很难承担一款失败的战斗机的后果,所以空军会以高度保守的态度对待那些激进的方案,美国空军就曾放弃F-23选择F-22,放弃X-32选择X-35,放弃三马赫的XB-70,放弃XP-85。如果某款战斗机的外形非常激进,其背后必然会有一群更加激进的竞标案,这款看似激进的方面已经是不那么激进的了。
疑似成六代竞标失败案的战斗机模型同样采用了三发设计,意味着成六代的部分指标已经严格到了非三发设计不可的地步。鉴于成六代既没有垂直尾翼也没有水平尾翼和鸭翼,成六代显然不可能是为了机动性而选择三发设计的。
鉴于历史上也曾出现过NR-349这种三发战机的竞标案;成六代体型堪称庞大,拥有庞大的弹舱;机身进气道放弃了中国航空业擅长的DSI进气道,选择加莱特进气道与下颌进气道;太平洋也不是机场繁多的欧洲,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非常重要。
有理由认为成六代选择三发设计是为了追求高空高速或者航程亦或者两者皆有。两种不同的进气道是因为后期会将中部或者两侧的发动机更换为旋转爆震发动机或者超燃冲压发动机以追求更大的速度。
两款方案均采用三发设计是因为成六代是大航程的太平洋型战机,为了适应太平洋巨大的跨度,成六代需要2000公里、2500公里甚至3000公里级的作战半径。为了满足超远程交锋的需要,可以放宽对机动性的要求选择更重的三发设计;选择接近于轰炸机的并联双座设计,让飞行员可以轮流放松,避免将太多的精力消耗在巡航阶段。
因此成六代的定位大概率接近于P-38、F-72等双身战斗机,航程是战机的核心指标之一。只有在满足航程要求之后,才能酌情调整设计以强化机动性、抗损性、可维护性等方面的指标。毕竟先得能飞到预设战场才有资格谈机动性,只能在本土附近打转,机动性再好也没法满足远程作战所需。
最后,相关模型看着有那么一丢丢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迹象,机身两侧似乎有着类似于发动机射流喷口的存在。盘子向来认为中国迟早得研发垂直起降战斗机,但垂直起降战斗机的优先级必然非常靠后,不太可能与成沈六代同台竞争。
更别说成六代是超重型战斗机,沈六代是常规重型战斗机,双发甚至三发战斗机显然不可能具备垂直起降能力,这款模型如果真的是六代机落选方案的还,定位起码得和成沈六代之一重合吧?如果说是单独的竞标案,这会就曝光是不是太早了点?所以盘子还是寻思着该模型是另一款三发六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