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20年前,你 在古玩市场溜达,顺治、康熙、雍正这些清钱,黄亮亮的摆在地摊上,老板大手一挥:"十块一个,随便挑!"

要是10年前,虽然地摊上赝品开始泛滥,但五帝钱真品依然遍地都是,抠搜搜的也能买不少。

但现在嘛,过3000元的顺治背右原,上万的康熙大福,甚至稍微“黄亮”点的乾隆宝泉大样也要千元打底。还有雍正,我随口问价一枚勉强称为美品的宝河局,报价2600元,不知道是卖家疯了还是我傻傻跟不上时代。


26.2的顺治背右原 某平台3092元成交

更别说那些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名版、母钱、样钱、花钱、宫钱之类。

品相派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形成了烂品几十元没人要,好品几千元抢着要的市场格局。

我翻检自己的收藏,像样的清钱不多,都是以前便宜价格随意购得的玩物。可奇怪的是,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反而觉得这市场越来越没意思。

清钱热得发烫,可铜钱背后的那股子"铜臭味",却比钱上的包浆还要厚重。


战国“襄平”布币 现在只要200元左右

早些年,玩钱币的人都有个共识:清钱是入门级,玩到后面得往年代走先秦的刀币、布币;秦汉的半两、五铢;唐开元、宋御书以及南北朝、五代十国的精彩纷呈。

可如今呢?清钱摇身一变,成了市场的"顶流",甚至是“一家独大”!高古钱币仿佛成了被遗忘的品种。

为什么?第一当然是政策原因,高古钱币交易受限,稍有不慎就可能踩雷。而清钱年代近,存世量大,法律风险低,自然成了资本的"避风港"。

这不仅是古钱币独有,清三代的官窑也是拍场“老大哥”,因为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之类的也受政策影响。其他的什么古玉、字画、铜镜等都是如此,更别说青铜器了,想都别想!


康熙通宝背宝泉乾隆手 嘉德2024秋拍:23000元

第二是清钱变现快,受众广。你拿一枚先秦“殊布釿四”布币去卖,可能等半年也等不到识货的买家;可你要是卖一枚黄亮康熙,大家都认识,分分钟被抢走。资本最爱的,就是流动性强的资产。

这第三嘛,就占了个“流量”的优势,前些年“辫子戏”可真是火遍大江南北,再加上旅游景点的文化消费和资产“贬值”带来的保值需求,这时候“五帝钱”的吉祥寓意哪怕不玩钱币的人,也或多或少知道一点。

于是,清钱市场彻底变了味:从前是"以币会友",现在是"以币炒钱"。

最受欢迎的黄亮传世品:大家可能喜欢的不是它的历史,而是它的升值潜力。


嘉庆通宝宝苏小平特宽缘样钱 西泠2021秋拍:23000元

我常想起民国大藏家张叔驯,他手里有"四眼大齐"这样的顶级珍品,可战乱一来仓皇逃往美国,不到两年就客死异乡。他毕生珍藏还没来得及捐给国家,全被家人变卖,如今躺在某个美国基金会的仓库里,再也无人得见。

现在的清钱市场,价格炒高,新人接盘,老玩家套现离场。可问题是,谁能保证下一代还喜欢这些铜钱? 大多数人的藏品,最终逃不过被后人低价抛售的命运,能进博物馆的,凤毛麟角。

一枚古钱,是经济史的切片,是书法艺术的载体,是冶金技术的见证,更是普通百姓生活记忆的凝结。而如今:市场在狂欢,文化在退场!


普通五帝钱 保利2021春拍:5750元

所以,如果你真的爱钱币,不妨把眼光放远点:清钱可以玩,但别只盯着清钱。华夏文明上万年,货币历史接近五千年,哪怕从刀币开始算起也有至少2400年,不应该只有这两百多年才有热度。

毕竟,真正的收藏家,玩的是历史,而不是行情。清钱的热度只是市场环境造成的,未来整个市场不出意外会“更开放”。

收藏的意义,不该只是"赚快钱"。从汉代的雄浑气象,到盛唐的恢弘气度,再到明代"天子守国门"的铮铮铁骨,我相信钱币市场“遍地开花”的时代,不远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