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站“小案纪实”】 第二辑
化解纠纷硬“疙瘩”
芳姐总有好“芳”法
矛盾纠纷如乱丝缠结,硬拉只会更紧,唯有抓住问题的“七寸”,揪住解纷的“线头”,才能抽丝剥茧,摸到化解纠纷的窍门,解开当事人心中的“疙瘩”。在城中法院行政审判庭“芯中蕊力别样红”法官工作站,有这样一位解纷巧手,社区居民亲切地称呼她“芳姐”。
初春的早晨,工作站调解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案头上投下斑驳光影,芳姐理了理耳边的碎发,面前摊开的案卷上满是阅卷的点点朱墨,她拿起电话,伴着拨通号码的“嘟嘟”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位从事法院工作数十年的退休老干部,如今以特邀调解员的身份,用“拉家常、找症结、解心结、算明账、留余地”的解纷“芳”法,穿“针”引“线”编织着社区解纷的芬芳图景。一件件成功化解的纠纷、一张张颔首致意的脸庞、一声声心满意足的道谢背后,藏着基层治理最本真的追问:什么样的解纷者,才能叩开百姓心头的千千结?
邻里纠纷:巧用沟通联系“线”
2025年2月,小莉的新家被楼上渗水搅得一团糟。污水浸透墙面,臭味弥漫全屋,她不得不暂住酒店。然而楼上住户小光远在州县,沟通屡屡断线,纠纷一拖再拖。无奈之下小莉诉至法院。案件经委派调解,芳姐不厌其烦地数次电话联络,以“背对背”调解的方式,为小莉算清弥补损失的“明白账”,为小光讲透承担责任的“风险账”,更以“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弥合邻里裂痕,让双方在情绪宣泄与理性思考间找到平衡。立案后仅仅一天,双方便达成和解,小莉如愿拿到赔偿款。
漏水纠纷:追溯问题管道“线”
另一起邻里纠纷中,小孙家因楼上漏水问题墙皮反复脱落,多次与楼上小美协商处理,均未找到漏点,双方求助社区、矛调中心均未解决,日子一长,矛盾愈发尖锐,最终诉至法院。经委托调解,芳姐第一时间赶赴双方家中,仔细观察管道的走线布局,顺着漏水痕迹,一点点追溯源头。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结合老旧小区管道普遍的构造特点,芳姐与物业、维修人员共同探究管线问题,说服楼上小美关闭阀门一周,测试停用水情况下的暗线漏点,最终找到漏水根源。这场漏水“悬案”,历时一年终于“告破”,常年积攒的怨怼,最终回归理性的协商,小孙拿到赔偿款,贴上心仪的墙纸,生活重新有了它该有的样子。
定金纠纷:梳理事件历程“线”
2024年10月,小静遭遇“一房二卖”,按约支付的3万元定金被恶意侵占,愤怒的小静将卖方小雪和中介公司诉至法院,主张双倍返还定金。组织调解过程中,三方各执一词,为还原案件事实、厘清交易历程,找准问题症结,芳姐循着微信记录这条反映当时交易状况的沟通线索,结合对定金合同的法律分析,为混淆视听的双方擦亮看待事实的“眼睛”,摆正诚信交易的“姿态”,守住利益得失的“钱袋”。多轮调解后,小雪、中介公司退回3万元定金,案结事了。这场围绕契约精神与交易自由的博弈,最终以“规则守护”与“权益平衡”画上句点。
建工纠纷:画好责任警醒“线”
2017年的一起工程项目,某建设公司以案涉项目负责人离职为由,恶意拖欠某工程公司工程款18.5万元。原告胜诉容易,但被告“拖字诀”可能导致执行难。芳姐接手案件后,没有简单辨“对错”,而是翻开账本组织双方逐笔对账,经核算实际未支付款项仅13万元。面对被告的侥幸心理,芳姐摆出两笔账:拖欠工程款被申请强制执行的“法律账”,长期扯皮影响企业口碑的“生意账”。为促成双方化解纠纷、保证后续合作,芳姐本着算清账目、留有余地的原则,说服被告付清欠款,原告随即放弃资金利息主张,一场持续数年的纠纷,在“算清两笔账”中画上句点。
这些看似琐碎的纠纷,串联起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邻里漏水纠纷,修复的不仅是破损的管道,更是断裂的邻里信任;房屋买卖纠纷,捍卫的不仅是定金权益,更是社会契约的根基;工程欠款纠纷,平衡的不仅是账目数字,更是市场主体的长远共赢。法官工作站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密钥”,藏在“把法律变成百姓听得懂的理”的耐心里,落在“替群众算清利弊账”的务实中,更显现在“让司法温度浸润每寸心田”的坚守上。
当芳姐用蕙质兰心的解纷“芳”法,把法治的种子悄悄播撒到街坊居民的平常生活中,让和谐与信任在巷宇间生根发芽、绽放芬芳。当工作站成为百姓家门口解决纠纷的“专家门诊”,法治便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融入生活的温暖力量。这些发生在调解室、楼道里、账本间的“小案件”,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大注脚”——它让我们看见,真正的民生治理,是把群众的“烦心事”当作“心上事”,在解小结、化小怨中筑牢社会和谐的基石。
来源:城中法院
编辑: 苗 艳
审核:冯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