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两国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推进。作为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中国和越南地理相连、文化相近、民心相通、制度相同、命运相关,两国正在携手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近日,中方领导人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就继续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等内容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一致同意以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越南发展新型生产力为契机,构建更加广泛深入的全方位合作格局,共同加强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强化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跨境产业链合作等,这为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部分措施甚至是为广西“量身定做”!



中越两国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有助于强化广西区位优势。目前,中越两国主要是通过“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强化发展战略对接,其中,“两廊一圈”是越方领导人在2004年主动提出并写入了当年的《联合公报》,“一带一路”则是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重大倡议。中越双方一致同意强化“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的战略对接首次写入联合公报是在2015年11月,当时的表述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构想对接”,此后的中越两国发表的8次联合公报等,均提到了这两个战略对接。在本次《联合公报》当中,两国战略对接的内容表述为:

加快两国发展战略对接,落实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框架对接合作规划。
加强中越经济战略对接和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及将“两廊一圈”经济走廊拓展至重庆等两国区域发展战略对接。



这意味着,中越两国战略对接的范围更大了,对接重点将由中越边境地区扩大到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和长三角。这也很正常,毕竟中国云南、广西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跟越南差不多),工业基础较差,在中越经贸合作当中更多承担过境功能,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1”战略成为不少跨国贸易公司的选择。此时,将中越发展战略对接扩大至中国经济发达区域,可以为中越两国贸易发展、强化两国供应链的韧性提供更强的“牵引力”。



这有助强化广西的区位优势。广西是中国唯一一个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是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前沿阵地,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承担特殊使命,不仅是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还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战略腹地。中越发展战略对接扩大范围之后,有助于打造“大湾区—广西—东盟”、“长三角/华中两湖—广西—东盟”、“成渝地区—广西—东盟”的陆路经济带,进一步强化广西对接东盟桥头堡的区位优势。



毕竟,广西通往这些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强化,如黄百铁路建成通车后,将成为成渝地区往中越边境最便捷的陆路运输通道;大湾区经广西往东盟也可以形成“珠三角—南宁—东盟”的运输通道(南广高铁/南珠高铁—南凭高铁/湘桂铁路)、“珠三角—北部湾—东盟”的运输通道(广湛-合湛-邕北-钦防-防东铁路)。



中越深入推进跨境产业/贸易合作,为广西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力。东盟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广西与东盟贸易额达到3978.2亿元,占广西外贸总额的比重将近53%,东盟连续连续25年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广西对越南贸易总额达到2955.8亿元,占广西外贸总额的比重约为39.1%,越南连续26年成为广西最大贸易伙伴,广西成为了“东盟因素”最多的省区之一。



目前,广西正在全力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在广西南宁、北海等地成立7个片区,多个片区实现与东盟国家交通无缝对接,建设跨境跨区域产业链项目达146个,在建项目投资超万亿元,此外,如中国和马来西亚产业园区落户钦州、中国和泰国产业园区落户崇左、中国和柬埔寨产业园区有望落户南宁,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本次中越《联合声明》提到“积极探讨开展跨境经济合作区模式试点,共同打造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在中马、中泰、中柬等产业园区纷纷落户广西的情况下,再强化中国和越南的跨境产业园区建设,有助于深挖广西和越南的产业嵌套互补潜能。



中越推进先进产业合作,有助于加快广西产业提质升级。在本次《联合声明》中提到:“欢迎两国企业合作研究应用5G技术。加强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目前,《广西“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出台,力争到2027年,推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初步建成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这为广西与东盟国家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合作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中越扩大农产品合作,有助于广西发挥更大优势。目前,广西与越南水果贸易占中国与东盟水果贸易的比重超1/3,广西成为东盟国家越南水果进入中国以及中国水果进入东盟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在本次《联合公报》当中,中越双方签署了辣椒、百香果、毛燕和食用燕窝、米糠输华议定书,同时,中方正积极推进越南柑橘属水果、植物源性中药材等农产品准入程序,这为广西将进一步扩大广西和越南农产品贸易的范围。



中越边境贸易也将更加便利化。边境贸易在广西对外贸易当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2024年广西边境贸易(包括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总额达到1334.5亿元,占广西外贸总额的比重约为17.65%,未来,中越两国不仅进一步落实好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合作,还将探讨扩大本币结算范围,有助于边境贸易结算更加方便快捷。



中越强化交通互联互通,有助于强化广西在全国发展大局的地位。交通基础设施是产业合作、经贸往来的基础。历史上,广西与越南联系的通道主要是安南贡道,也就是大体沿着南宁—凭祥/谅山—河内的路线,这条古道是重要的军事、商贸要道,关键节点则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友谊关。新中国成立后,湘桂铁路(南凭段)建成通车,形成通往中越边境第一条标准轨铁路,并可直达越南首都河内,这条铁路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桂越铁路”。



图片来源:物流启示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单线、非电气化的铁路已经难以满足需求,所以,广西就提前布局,规划了多个通往越南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其中,广西共规划了13条通往中越边境的高速公路,覆盖所有的陆路口岸城市/城镇,截至2024年底,已经建成了9条、年内新开通1条,预计到2026年9个陆路口岸城市/城镇实现高速公路全覆盖。

铁路通道方面,在建成湘桂铁路(南凭段)的情况下,广西还计划修建靖西至龙邦口岸铁路(已入围国家规划)、建成了防东铁路、自主投资建设的南凭高铁预计年内全线建成通车。



然而,越南境内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所以,中越双方达成了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的共识。本次《联合公报》提到:“优先加快推进两国铁路、高速公路、口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此外,《联合公报》还提到加快3条边境标准轨铁路对接,双方还签署了4个涉及铁路的合作文件,其中,涉及广西的铁路项目包括同登-河内铁路(对接中国南凭高铁)、芒街-下龙-海防铁路(对接中国防东铁路),这2条铁路一旦建成通车,广西自主投资建设的南凭高铁和防东铁路战略价值就会凸显。

在南宁-河内新的标准轨有望打通的情况下,南宁-河内-万象-曼谷铁路更加值得期待!



此外,中越双方还达成了“推动恢复国际联运旅客列车”、“开通更多中越跨境班列”等共识,这也是为广西“量身定做”的。如中越国家旅客列车实际上就是中国南宁至越南河内(嘉林)的列车,该列车在2009年元旦正式开行,至2020年2月初,累计发送40多万国际旅客,为广西和越南人员往来、商务旅游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工具,但“疫情”爆发后,该趟列车停运。2025年,南凭高铁全线通车,南宁往河内的旅客列车在该高铁上行驶,是很值得期待的,毕竟Z5/6次列车也是25T车底,也能在时速250公里的柳南城际铁路上运行。



在中越班列方面,2024年,从广西始发的班列累计发送货物19670标箱,同比增长1153%,2025年一季度,累计发送发送货物9376标箱,同比增长488.2%!这也反映出中越两国中间贸易的活跃程度。目前,湘桂铁路(南凭段)还是单线、非电气化的铁路,越南境内铁路运力也相对较低,如何利用既有铁路提升班列数量,成为中越两国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边境口岸方面,双方同意共同提升口岸、边民通道和边民互市点的通关效率,减轻通关压力。其中,涉及广西的表述包括“加快友谊关-友谊、浦寨-新清货运专用通道智慧口岸建设”,同时,将“视情在东兴-芒街等符合条件的其他口岸推广”!

目前,广西对越主要口岸在东兴和凭祥境内,其中,凭祥地位最重要,该市2024年外贸总额2180亿元,占广西总额的28.8%,连续17年稳居广西县域首位、连续16年占据中国沿边口岸榜首位置!所以,强化其它口岸能力,有助于缓解凭祥市内各大口岸的通关压力。



东兴口岸则是缓解凭祥各大口岸通关压力的重点,目前,该口岸已经实现了高铁、高速连通,运输能力大幅增加,2024年,该口岸出入境人员达858.1万人次,居全国沿边陆路口岸第一位,是中越客流量最大的沿边陆路口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