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彭水县太原镇区阳村,一片五彩斑斓的稻田成为这个深山苗寨的新名片。谁曾想到,四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年轻人大量外出、产业薄弱的普通山村。如今,400亩稻香童年田园综合体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130余万元,获得市级美丽宜居乡村等五项市级荣誉。这一切的变化,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分行派驻的第一书记杨聪密不可分。


金融人变身新农人:三个月调研找准振兴路

2021年5月,杨聪第一次踏入区阳村,他首先花了三个月时间走遍全村,发现区阳村虽然不适合大规模农业投资,但拥有一河二路的独特优势——清澈的区阳河穿村而过,一条二级公路和邻近的高速公路让交通变得便利。更重要的是,村里保留着完好的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村民能歌善舞,非遗技艺丰富。

于是,他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区阳村不宜走“大基地、大厂房”的农业投资模式,而要另辟赛道,走“小而精”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这一想法非但没有得到响应,反而受到了村民们铺天盖地的质疑。面对质疑,这位在金融系统工作多年的干部没有急于辩解。“乡村振兴不能照搬模式,必须因地制宜。”杨聪提出,区阳村要走“小而精”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重点开发研学旅行市场。“好在这一想法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但为了得到更多村民的支持,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为村民们信赖的‘自家人’。”


在收集村情民意后,杨聪尽力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每次到镇上办事,他都会捎上到镇里赶集的村民;村民领取快递包裹不方便,他便联系县邮政公司,将快递站点建在便民中心;村民办理用电许可不方便,他便联系电力公司,将电力业务自助设备安装到便民中心……一件件便民小事,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杨聪也成了村民们心中的自家人。

文化赋能+金融活水: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没有大笔资金,杨聪决定用小钱办大事。他争取到邮储银行每年20万元的产业帮扶资金,带领村民用最省钱的方式打造旅游设施——餐饮基地用的是村民旧木房拆下的木料,拍照打卡装置是村里木匠手工做的,五彩稻田画的设计是他自学制图软件完成的。

为了推广村庄,杨聪注册了抖音账号,他白天当导游、晚上剪视频,发布村里举行的各种活动、群众会、日常走访等内容,不仅让在外的区阳人更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发展,而且更好地展示了区阳村的风土人情、田园风光、生态资源,直播间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破万。渐渐地,游客开始涌入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区阳村终于实现了“田园”变“公园”,建成了集研学、观光、体验为一体的400亩“稻香童年”田园综合体,包含泉水鱼都、五彩田园、家风研学园、宴溪沟等景点。同时,根据村庄特色搭建了蜡染工作室,围绕“鱼、稻、文”开发了特色研学课程,吸引了大量周边学生前往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2022年,区阳村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稻香童年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为彭水县中小学社会教育实践基地,还吸引了周边区县的研学团队。项目当年实现收入18万元,次年突破百万元,带动村民务工1000余人次。

如今,这里已形成集研学、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包含农耕体验园、蜡染工作室、家风研学基地等特色项目。

十余场村晚舞出乡村振兴精气神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村,区阳村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杨聪组织村民挖掘优秀民族文化,将高竿狮舞、太原吹打玩牛等传统艺术搬上舞台,每年举办十余场民族村晚。这些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更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以前我们的山歌只能在村里唱,现在游客专门来听!”村民王大姐笑着说。杨聪还推动建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长廊,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名,组建村级文艺团体2支,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看到旅游带来的商机,不少村民想开农家乐,但苦于缺乏启动资金。杨聪第一时间向邮储银行汇报,推动区阳村成为渝东南首个“信用村”,为村民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杨聪还借助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蜂蜜、野生猕猴桃等农特产品,让“山货”走出大山。在他的带动下,村干部都成了“乡村经纪人”,通过网络卖农产品、卖风景、卖文化。

“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必须让村民成为主角。”杨聪说。如今,区阳村已组建了自己的餐饮、文工、保障团队,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受益者。

更让杨聪欣慰的是,曾经哭着追车不让他走的儿子,现在骄傲地说:“你是我的榜样!”


今年5月,杨聪的四年驻村任期即将结束。他表示,已为村里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包括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家风文化品牌、开发民歌演艺项目等。他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区阳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上游新闻记者 王乙竹 受访者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