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3万余名师生,往返54千米......4月3日凌晨4时50分,一堂坚持了30年的“行走的思政课”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二中、弘文中学如期而至。两校学子、宁夏全区各地的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总计3200多人集结完毕,徒步前往27千米外的彭阳县任山河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

54千米徒步,既是体能的极限挑战,更是意志的烈火淬炼。这场持续了30年的“行走”已然成为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为新时代青少年培根铸魂提供启示。

类似这样的“行走的思政课”深受欢迎。近年来,我省中小学校打破课堂界限,将育人阵地搬进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处,通过脚底板实实在在走出来,通过场景再现、沉浸式体验,让学生感出实情,悟出真理。

魅力思政课

“行走的思政课”用脚步淬炼革命情怀

为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连日来,铜陵市让追思与传承并重,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全市少年儿童纷纷走进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一场别样的“清明思政课”,掀起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让爱国情怀在未成年人心中深深扎根。

4月1日上午,铜陵市枞阳县会宫中心学校少先队员们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怀着崇敬之情,徒步来到当地姚志明烈士墓,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不忘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活动中,少先队员们在烈士墓前齐敬队礼,高唱国歌和少年队队歌,随后,学生们虔诚地将手中的鲜花摆放在烈士墓前,一朵朵鲜花表达了对烈士的无限敬意与怀念。

而在同一天,该市义安区钟鸣中心小学师生代表前往当地泉栏烈士墓和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开展了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清明节祭扫活动,引导学生铭记革命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在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前,学生代表向烈士墓敬献花圈,各班级学生依次敬献亲手制作的小白花,寄托对革命烈士的深切哀思和无限怀念之情。祭扫仪式结束后,师生们前往铜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参观。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和详实史料生动展现了铜陵人民抗战历史,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人民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奉献生命的大无畏精神。

而在该市铜陵中学附近的顺安镇城山村长眠着一位烈士——刘四姐,清明节期间,铜陵中学组织学生前往“刘四姐烈士墓”开展清明祭扫活动,纪念身边的女英烈。

登上城山村山路,沿途松柏苍翠、春阳和煦,队伍整齐有序。在烈士墓前,学生代表敬献花圈,全体师生垂首默哀、行三鞠躬礼,以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烈士刘四姐的深切追思。

“我们将继承先烈遗志,奋勇拼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烈士墓前,该校高一(3)班学生朱沁瑶带领现场全体学生庄严宣誓,铿锵誓言回荡山谷,彰显出新一代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的决心。

铜陵市一中江北分校“无名烈士墓”是铜陵市域内仅有的校园内红色资源,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几十年来,学校师生一届接着一届,接力守护烈士英灵,并在校园内设立了无名英雄烈士纪念碑、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红色宣传长廊等。清明节期间,该校再一次聚集全校师生深切缅怀革命烈士,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瞻仰烈士墓碑,聆听英雄故事,了解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奋进力量。

“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遗愿,学习他们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奋进力量。”大家站立在烈士墓碑前,聆听着烈士事迹,学生代表李亿作了感人至深的发言。

丰碑屹立,精神长存;慎终追远,家国永念!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据悉,为让红色基因植根于青少年学生心中,用好丰富的红色资源,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实”起来,清明节前后,铜陵市中小学积极通过“场馆+思政课”模式,用红色记忆映照理想信念,以红色文化涵育时代新人,激发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代代相传。


少先队员们在烈士墓碑前重温入队誓词


参观烈士纪念馆


白菊寄哀思

直击现场

十年远足 成就最生动的思政课

“此次远足,不仅是一次身体上的挑战,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每一步行走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英烈精神的内涵。那些沾着泥土的校服、晒红的脸庞、磨出水泡的双脚,都是我们对信仰的坚守。”远足归来,安徽省南陵中学高三(1)班学生方子恺在笔记本里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次远足让他深刻感受到英烈精神不是陈列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基因。

4月3日清晨,安徽省南陵中学2025届高三全体师生满怀崇敬与豪情,踏上了“春日远足·清明祭英烈”的征程。十年前,该校首次组织远足祭英烈活动,旨在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行走中磨炼意志,在缅怀中铭记历史,在传承中汲取力量。令人没想到的是,这场无声的约定坚持了十年。自那以后,每年清明时节,南陵中学的师生们都会踏上这条充满意义的征程。

行进的队伍宛如一条灵动的巨龙,穿梭在春日的大地上。一路上,学生们相互扶持,彼此鼓励。有的学生体力不支,身旁的伙伴立刻伸出援手,递上一瓶水,或是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有的班级唱起了红歌,歌声中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也传递着同学们之间深厚的情谊。班主任、随队教师和部分家长始终陪伴在学生们身边,维持秩序,确保学生安全。

经过约一个半小时的跋涉,学生们安全抵达位于南陵县家发镇的李家发烈士陵园。陵园两旁,山花烂漫,苍松翠柏间,一座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犹如一盏“长明灯”,象征着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烈士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本次祭英烈活动特别邀请李家发烈士的妹妹李家英作主题宣讲。她深情回忆起李家发烈士的生活点滴,那些在平凡日子里展现出的非凡勇气与担当。她的话语朴实却饱含深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直抵人心,在场师生听后无不动容。

随后,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誓词,全体团员重温入团誓词,全体师生在烈士纪念碑前,用誓言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对话”。仪式的最后,全体学生瞻仰李家发烈士纪念碑,近距离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还有一些学生来到其他烈士墓碑前,轻轻献上手中的鲜花,深深地鞠躬,抚摸着墓碑上的名字,心中默默诉说着对先烈们的思念。“每一座墓碑下,都蕴含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伟大的英雄”。高三(22)班学生王乐媛动情地说,自己将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不辜负先烈们的期望,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祭奠英雄、追思英烈,唤起师生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南陵中学校长孙小明说,在时代的浪潮中,总有一盏明灯指引方向;在青春的航程里,总有一份信念激荡力量。这十年,从“走到”到“懂得”,就是最生动的思政课。

说思政

把育人作为思政课创新的落脚点

□禾 呈

六盘山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二中、弘文中学的这堂持续30年的“行走的思政课”,让人津津乐道,热泪盈眶;江淮河畔,我省部分中小学因时因地开展的红色思政课,同样给人以启示,教人以成长。

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户外,蜿蜒曲折的山路、庄严肃穆的丰碑变身学生手中的“活教材”,每一次的拾级而上,每一次的轻抚与擦拭,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问答。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因深入人心而给师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都强调了行走的意义。一座座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里,珍藏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一个个震撼心灵的故事,它们是历史见证者,更是深藏育人价值的“活教材”,英烈的事迹与精神具有无声的穿透力。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将教学场所延伸到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把教室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的“大思政课”才能更有效地引导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尝试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样态,积极打造校外“红色教育大课堂”,用好用活学校红色教育资源,原汁原味讲好红色故事。同时,坚持把思政课堂、党团活动等拓展到红色教育基地,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引导青少年学生见贤思齐,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用红色精神滋养青少年拔节成长,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思政课创新不止,育人更见成效。

(记者程榕娟,通讯员徐小波、凌选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