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让宁夏广袤的黄土塬多了几分绿意,槐树抽着新芽。一大早,31岁的李飞驾驶着科技大篷车来到了盐池县第六小学。
“大篷车叔叔又来啦,这次会带我们看什么?”李飞是盐池县科技馆馆长。自2015年参与西部计划后扎根宁夏,9年来,3000多个日夜,他开着科普大篷车送科技、送资金、送项目,已在这片黄土塬上行驶了9000多千米。
县里来了个皖北小伙
2015年一个夏日,刚走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校门的李飞填好西部计划志愿者报名表后,跨越1246千米,一头扎进了这片“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土地。
“地广人稀”是李飞对盐池县的第一印象。“这边不像咱老家,门挨门户挨户的,村子里从一户人家到另一户基本要走三到五千米”。李飞告诉记者,当年该县8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仅分布有15.6万人口,其中包括2万多流动人口。
担任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三年间,李飞服务于盐池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初到岗位,这个操着皖北口音的年轻人遭遇了双重“水土不服”:听不懂西北方言,摸不透公文写作。为尽快适应工作,他借着脱贫进村入户的机会,听乡亲们说话学方言,逐字逐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及单位发放的基层人大工作指南,将繁琐的会务流程制成简洁清晰的“盐池县人大办会流程导图”,打造成单位的“第一模板”,解决了服务单位因人员流动大而导致的流程不熟、效率不高等问题。
三年间,李飞在基层淬炼出过硬本领:20万字公文写作、100余份调研报告、150多场志愿服务活动,这个曾经汇报工作还需要找同事陪同“翻译”的外乡小伙,已成了大家嘴里“有事不懂问小李”的可靠后生。服务期满时,他继续留在这片土地,成为了盐池县科学技术协会的一名科普志愿者、信息员。
“大篷车”拉来科技致富路
盐池县西南10千米处,有个红山沟峡谷,浑然天成,自为一体,自成一派。这片沟谷旁的红山沟村,一处“绿洲”格外亮眼,油麦菜、小青菜等多种瓜果蔬菜在旱地扎了根,蔬菜大棚整齐划一,还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俨然已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业态。
“多亏当年小李他们帮我争取到了帮扶资金,我这大棚才能建起来。”李树红是最先在这片土地上开拓蔬果种植产业的村民之一。2016年,李飞在人大办进行扶贫工作时了解到,李树红丈夫患病,三个孩子求学、待哺,全家靠几亩旱田挣扎求生。李飞跟随单位同事第一时间帮她争取到3万元创业资金,建成了4座蔬菜大棚。近年来,李树红不仅实现了收入翻倍、自主脱贫,还带着红山沟村92户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现在,盐池县约70%的蔬菜都来自这个种植基地。
现在,李飞每年都来到红山沟村,见见这位“老熟人”——不过,他每次都是开着科普大篷车,“拉”来一群科技专家。
入职县科协后,李飞一村一区地跑,一家一户地问,调研了解基层群众的科技需求,将120 个行政村、10 个社区跑了个遍。5年多的时间,他牵头策划实施各类科技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次,累计服务群众超20万人次。面对农村“科技最后一公里”难题,李飞创新采用“点单式”服务:农户点单、科协派单、专家接单、群众评单,帮助了盐池县千千万万个像李树红这样的种植户,实现了“科普大篷车村村通、校校到巡展活动”。
乡村孩子们的“移动科技馆”
“这不是普通的面包车,是移动的科技馆”。说话间,李飞拍了拍这辆跟着他跑了9000多千米的“科普大篷车”。2020年,李飞还开展了“科普大篷车+科创教育进校园、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带领科技科普志愿者将前沿科普知识、科学体验带到社区和农村中小学。五年间,李飞既是“科普大篷车”的驾驶员、车载科技展品的维修员,更是在科普活动中向孩子们展示科学实验的“大篷车叔叔”。李飞获得“中国科协2022年度科技志愿者先进典型”“中宣部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等多项荣誉。
“在宁夏盐池,这里没有密密麻麻的高楼,没有随处可见的喧闹,每推进一份工作都很不容易。但这里有那最为淳朴的欢笑、有那挂满脸上的真情。有时我也会抱怨,这里什么都没有,但更多时候我会庆幸,这里什么都有。”李飞说道。(见习记者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