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行业,在美国“对等关税”的大棒下,正面临一场巨震。
自从3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所有在美国境外全部或部分生产的汽车和轻型卡车加征25%的关税后,全球汽车行业经历了过山车般的一周。“关税大棒”直接撼动了全球汽车产业长久以来依赖的跨国供应体系,汽车业正面临新一轮的“去全球化”冲击波。
尽管关税政策主要矛头直指非美整车和零部件进口,但其波及范围、深远影响和由此引发的国际连锁反应,已经超出单一市场的范畴。
中国车企:出口美国占比不足2%
面对这场席卷全球汽车业的关税风暴,中国车企反而显得出奇地冷静。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迅速做出回应,指责美方行为为典型的单边主义,违背世贸组织规则,破坏全球正常贸易秩序,最终将伤及自身。但与此同时,行业专家和市场机构却指出,此次加征关税对中国整车出口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2024年,中国对美整车出口仅为11.6万辆,占中国出口总量不到2%。中汽协也强调,自主品牌在美国市场几乎无实际销量,中国车企受到波及的可能性极低。
这份“冷静”背后,其实有着清晰的产业逻辑和现实考量。
首先,近年来中国车企主要发力方向在于欧盟、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而非高门槛、政策多变的美国市场。在贸易摩擦日趋频繁的大背景下,绕开美国、深耕其他区域已经成为一种更为稳健的全球化路径。
其次,中国车企对北美市场的间接依赖正在显现其风险。以比亚迪、奇瑞、江淮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近年来纷纷在墨西哥设立工厂,年产能高达58万辆。然而,随着美国强化USMCA认证体系,“借道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的窗口正迅速收窄。这些产能如果无法进入北美主流市场,将面临去向不明、难以消化的风险。简而言之,中国整车车企虽然暂时避开了这场“正面冲击”,但全球制造布局的灵活性和政策适应能力,正成为决定长期成败的关键变量。
相较于主机厂的淡定,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受到的冲击要更大。2024年,中国对美整车出口金额48亿美元,而中国对美出口汽车零部件则有276亿美元,在加征关税的影响下,2025年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预计将大幅下滑。但即便如此,相比较更为庞大的中国国内市场,这点影响依然难称伤筋动骨——2024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超过4万亿元,出口美国的部分,还不如国内市场的20分之一……
美国车企:看似短期得利,实则背水一战
与中国车企相对淡定的姿态相比,美国本土车企的反应则更为复杂和焦虑。
事实上,特朗普的离谱加税,伤害最深的却是美国车企。数据显示,中国自主品牌在美国销量几乎为零,出口主力为特斯拉、别克等外资品牌在华生产的车型。例如,通用旗下别克昂科威(参数丨图片)和林肯航海家SUV均在中国组装后返销美国。去年,尽管福特在中国销量并不亮眼,却能够达成44亿的盈利,主要就是因为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如今受到关税限制,通用和福特将面临至少数亿美元的损失。
更重要的是,美国关税生效后,不仅其本土车企成本骤增、供应链也被迫调整。
首先是对成本的直接冲击。据通用汽车测算,关税政策实施后,美国新车价格将上涨约5000美元。福特汽车更是公开表示,这将“重创整个美国汽车产业”。这是因为,即便是在美国本土组装的汽车,也有大量核心零部件依赖海外进口。发动机来自日本,变速箱来自德国,传感器来自韩国,全球分工下形成的成本控制优势正被一纸关税政策击碎。
根据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的估算,如果加征关税范围涵盖零部件,每辆车的制造成本将上涨4000美元,累积下来,美国车企的年度成本增加将达到400亿美元。这样的成本上涨,既可能压缩车企利润空间,也将被迫转嫁至消费者头上,进一步推高通胀压力。
与此同时,美国车企也在紧急“自救”:Stellantis集团裁员900人,暂停墨西哥和加拿大两地工厂运作;通用决定提高印第安纳皮卡工厂产量;特斯拉虽然在美国全国产,但其65%的零部件依赖海外,电控系统、芯片与原材料若被纳入征税清单,依然难逃成本激增的命运。
更严峻的是产能调整的时间成本与资源约束。Cox Automotive预测,关税实施将导致美国日产能减少2万辆,整体萎缩30%。短期内生产线迁回美国并不现实,以现代汽车集团为例,其56%的在美销量依赖韩国本土制造,一旦完全转产,预计成本将提高5000至7500美元/辆。
这就意味着,美国车企即便拥有“政策保护”,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构建起完整、安全、高效的本土供应链体系。它们可能成为“温水煮青蛙”的典型,表面上受益于外部竞争压力减轻,实则陷入高成本、高不确定性的“战略困局”。
全球汽车格局:供应链再造与地缘风险交织升级
尽管美国政府的关税行动对中国车企波澜不大,但却在全球引爆政治与产业的双重震荡。
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新车销量约1600万辆,其中进口车占比达50%,主要来自墨西哥(296万辆)、韩国(154万辆)、日本(138万辆)和加拿大(107万辆)。
欧洲方面,法国汽车数据供应商Inovev的一项研究显示,2025年,欧盟和英国将因加税减少20万辆对美出口,约占整体出口的四分之一。法国经济部长已表态将在4月中旬制定对美反制措施,英德等国车企,如奥迪、捷豹路虎等也纷纷考虑提价、调产或暂停出口。
韩国则反应尤为迅速。由于其对美出口占比近50%,韩国政府推出了高达15万亿韩元的紧急融资支持,同时将购车税降至3.5%,电动车补贴大幅提高,意图“扶住”国内汽车产业免于大面积受挫;一水之隔的日本也宣布成立“美国关税对策本部”,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融资支持——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NRI)执行经济学家高畑和久预计,美国汽车关税上涨25%将使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至少下降0.2%,而去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为0.1%。
而美国的邻邦加拿大,则一方面直接向世贸组织提出争端解决请求,并宣布设立20亿加元战略基金,用以保护本国汽车产业;另一方面也宣布对美国汽车加税,“以牙还牙”。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反制并未形成统一节奏,反映出各国对“如何应对美国”心态的矛盾——既不愿被动承受,又怕彻底激化对抗。在这场多国利益交织的政策风暴中,墨西哥的表态尤其微妙:总统先是强硬回击,随后又表示仍希望通过谈判避免激化冲突。
更广泛的影响,是全球供应链的不可逆重构。过去二十年积累下的“低成本+高协同”跨国分工模式正遭遇挑战。新兴制造中心如越南、印度、印尼或将获得更多转单机会,但基础设施、人才、法律环境的短板仍难弥补。即便转移成功,原有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也难以复制。
更重要的是,这种“碎片化全球化”可能将进一步加剧企业的经营不确定性和成本结构波动性。全球汽车企业在未来十年,将不得不在政策风险、成本控制和市场多样化之间寻找一个全新的平衡点。
结语
本轮美国加税看似是一场贸易保护行为,实则已演变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新洗牌。对于中国车企而言,这是一次观察、反思、调整的关键窗口期。在几乎不受直接冲击的情况下,如何抓住其他市场的“真空期”、合理配置全球产能、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决定着未来在全球竞争中的坐标。
对于美国本土车企,这不是“回流制造”的胜利,而是一次高风险的豪赌。成本、产能、效率、消费者购买力,都将受到连锁冲击;而对于全球整个产业链,这是一场由政策而起、却将持续演化的供应链革命。它的终点,或许不是美国市场更强大,而是一个更分散、更复杂的全球汽车版图。
在这个十字路口,中国车企需要的不是一味扩张,而是看清趋势后的冷静判断力和足够灵活的应变能力——真正的全球化,不是急于一时的扩张,而是选择与不选择背后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