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地铁安检绝对不是“鸡肋”。
正因为有了安检,大家才能放心出行。
真正让大家对安检吐槽的原因,是安检影响了通勤的效率。
以下几种场景,你肯定遇到过:
当带着液体的乘客被安检员要求喝上一口,或是放在机器上过检时;
当带着大小包裹的乘客把行李一件件的放在安检机上时;
当乘客因为安检过程的繁琐和安检员开始battle时;
此时,安检口处已经排起了长龙。
有人开始抱怨:坐地铁还要过安检,包里装的都是生活用品。
有人开始调侃:带瓶水进站要试喝,真是多此一举。
甚至有人开始质疑:国内治安这么好,地铁安检就是走形式。
还有人开始带节奏:国外地铁从来不用安检,就是比国内先进。
还有某位大V说:我们城市里的安检过度普及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
就在2024年春节期间,武汉轨道公安查获违禁品1200余件,有仿真枪、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从2014年武汉地铁全面实施安检以来,累计查获的各类五花八门的违禁品就超过9万件,平均每天就能查出25件。
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个“万一”的安全隐患。
就在2017年,一位大妈携带防狼电击器乘坐地铁,这个防狼器的功率达到了100瓦,足以把人电休克。
武汉地铁安检时发现过防晒喷雾、酒精等物品。这些瓶瓶罐罐在密闭的车厢内,如万一遇到明火就可能引发爆炸。安检的意义,就在于把“万一”变成“一万次安全”。
既然安检如此重要,为什么大家还是怨声载道?其实核心矛盾还是在于安检效率与乘客体验的冲突。
2024年12月,广州地铁曾因“人过门、物过机”安检升级引发争议,部分站点排队时间超过30分钟。武汉地铁也面临类似问题:例如武昌区和平大道某大型购物中心开业期间,三角路地铁站客流翻倍,安检通道一度拥堵。
效率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安检模式存在以下局限性。人工判图依赖经验、液体检测需要逐一试喝、大件行李开包检查耗时费力。尤其在早晚高峰时段,安检点成了通勤路上的绕不过去的 “肠梗阻”。
但这并不意味着安检和效率之间一定存在矛盾。
提升安检体验感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让乘客对安检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有预期。
地铁管理方可以在地铁安检通道附近布置“时间提示”,注明在高峰时段通过安检预计需要花费的时间,以便乘客可以提前掌握。
其次,还可以增设无包快速通道。没有带包的乘客可直接走快速安检通道,提高通过效率,减少排队等候时间。
同时,还可以在高峰时段乘客人数较多的站点,增设工作人员和设备数量,提升安检效率,缓解乘客排队等候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持续加大安检宣传力度,在地铁站醒目处张贴安检须知和警示宣传海报。甚至还可以定期到中小学校开展安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要知道,乘客积极主动配合安检工作,也是提升安检效率的一种手段。
当你觉得安检很“麻烦”时,不妨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安检措施,在高峰时段拥挤的地铁车厢和站内,一旦发生违禁物品带来的安全事故,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主动打开背包、配合安全检查,既是对规则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安全的负责。
对于如何提升安检效率,大家还有哪些更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