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近期消息,蒙古国议会批准了与中国修建新跨境铁路的协定。这一消息,让等待多年的中蒙跨境铁路项目再次成为焦点。
普京(资料图)
这条规划中的跨境铁路,从提出到如今取得关键进展,可谓历经波折。早在2004年,该铁路的规划便已提出,自2008年起,中蒙双方开启谈判,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历经60多轮艰难谈判。期间,蒙古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3项咨询,国家大呼拉尔提出6项建议,政府出台45项决议,才让项目逐步走向正轨。
首先,蒙古国自身铁路系统存在诸多问题。其铁路技术较为落后,铁路密度极低,仅为每平方公里0.04公里,且线路老化严重,导致事故频发,严重制约了铁路运输的效率与安全性,这无疑给跨境铁路项目的推进增添了阻碍。其次,中蒙两国在铁路运营方面存在分歧。在运营成本的分摊、收益的合理分配以及管理模式的确定等核心问题上,双方长时间未能达成一致。这些运营细节关乎两国利益,任何一方都需谨慎考量,因而在谈判中进展缓慢。
再者,外部环境因素也产生了影响。蒙古国长期奉行“第三邻国”战略,试图寻求除中俄之外的其他国家合作,以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经济发展。但多年来,这一战略并未给蒙古国带来实质性的利益。此外,特朗普时期发动的关税战,使得全球贸易环境恶化,蒙古国也深受其扰,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经济合作方向。
普京(资料图)
在当下,蒙古国选择推进跨境铁路项目,有着多方面的考量。从地理位置看,蒙古国处于中俄两大国之间,被陆地完全包围。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若要实现出口,依赖中俄的过境通道。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对煤炭等矿产资源有着庞大的需求,与中国加强合作,符合蒙古国的现实利益。经济利益的驱动也十分关键。2024年,中蒙双边贸易总额达190.47亿美元,占蒙古同期外贸总额近70%。其中,蒙古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91.3%。官方数据显示,去年蒙古国出口煤炭8370万吨,而跨境铁路建成后,该国煤炭运输能力预计将增加3000万吨,经济增长率有望提升至6%以上。这对急需提升经济实力的蒙古国而言,极具吸引力。
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蒙古国也在规避外部风险。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扰乱了全球贸易秩序,蒙古国作为经济相对脆弱的国家,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部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保障自身经济的稳定发展。中蒙跨境铁路项目获批,对两国意义重大。对蒙古国而言,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其煤炭等资源的出口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对中国来说,该铁路有助于稳定能源进口渠道,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这也是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
普京(资料图)
在后续建设与运营中,中蒙两国仍需共同应对诸多挑战。运营管理方面,如何制定合理的运营规则、优化运输流程,以提高铁路运营效率,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此外,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可能出现新的不确定因素,影响项目进展,两国需保持密切沟通与协作,共同化解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