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通知,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经评审确定的51个典型案例中,河南省有3个案例入选。其中,濮阳市《聂氏麦秆画:以“麦”为笔,变“秆”成画,画一幅幸福农民画》榜上有名。这是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聂远征,2024年被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妇联7部门联合评选为首批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这一国字头称号后的又一殊荣。
这份殊荣的背后,是聂氏家族跨越五百年的匠心接力,是多重工序淬炼的指尖绝技,更是“非遗+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聂氏麦秆画,看看“小秸秆”何以撬动“大民生”。
百年匠心,代代守艺人
聂氏麦秆画始于明宣德年间,河南清丰县阳邵乡聂家世代以麦秆为媒,传承剪贴技艺,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聂远征作为第五代传人,深耕麦秆画艺术40余年。他始终坚持“活态传承”,自2003年起创办工作室免费培训学员,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累计培养传承人50余名。如今,聂氏麦秆画走出家族传承,成为濮阳文化名片,更与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南阳玉雕并称为“河南工艺四宝”。
化秆为艺,一草一世界
聂氏麦秆画以“莛子麦”为原料,其秸秆柔韧细腻,经农业农村部认证为“十大优异种质资源”。制作需历经多重工序:一是材之精。精选无斑麦秆,以硫黄熏蒸固色,中药浸泡防蛀。二是工之巧。剖秆成片,熨烫碳化呈现“深糊、中糊、浅糊”层次,再以“撕、剪、刻、抢”塑形。三是艺之奇。独创“毛毛刺”技法,将麦秆劈成发丝细条斜剪粘贴,仿若刺绣,令各类图案栩栩如生。
非遗赋能,麦香润民生
聂氏麦秆画不仅是艺术,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一是经济价值。通过试种高秆麦品种,带动秸秆回收、手工艺加工全产业链,惠及千余名农户。二是社会价值。聂氏麦秆画致力于培育青少年传承人,通过非遗进校园、公益培训等方式,在多所中小学开设课程。同时,作品远销国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载体。三是文化价值。通过麦田研学、艺术展览,让大众体验“秸秆变瑰宝”的智慧,传递“五谷丰登国昌盛”的农耕文化精神。
一麦一世界,一画一乾坤
濮阳聂氏麦秆画
正以包容与开放的姿态
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华章
让我们共同期待
这生生不息的金色麦浪
在未来涌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来源:文化濮阳
编辑:徐芷杉
责编:刘向敏
审核:韩 波 孙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