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佛山一小区惊现‘骨灰房’”的在社交平台广为流传。
显示,位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天御江畔小区内,有业主的房子装修风格另类,甚至说得上“阴森”。
部分自称是业主的网友表示,该房屋将被装修成“骨灰房”,其在该楼栋内还有另外两套房子,都在装修。
虽然经工作人员现场核查及与业主核实,涉事房屋不存在存放骨灰情况,网传“房屋改造骨灰房”言论不属实,涉事小区物业公司通过公告栏、业主群澄清事实,但是近年来,多地被曝光有小区存在“骨灰房”,有的小区一个楼栋存在多个“骨灰房”,或某一层都是“骨灰房”。
“入住半年,对门的门从未打开过。直到那天,我看到他们抬着骨灰盒进去……”江苏某小区的赵先生至今心有余悸。透过门缝,他目睹了对门房间内烛光摇曳、遗像肃立,这才惊觉自己的“邻居”竟是一盒冰冷的骨灰。
而这并非孤例,江苏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有楼盘开盘时,吸引一批周边大城市的购房者前来,其中就有不少人买房用来当作“骨灰房”。
“骨灰房”正在中国多个城市蔓延。数据显示,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已有超百个小区存在此类现象,有的楼层甚至“死人比活人多”。
这种“生死混居”的现象,不仅颠覆传统认知,更让无数居民陷入恐慌:“每天进出楼道,总觉得冷飕飕的”。
这场生者与逝者的“同居”背后,是老龄化加剧、墓地天价、法律真空等多重困境的集中爆发。
骨灰房为何遍地开花?三大推手浮出水面
1. 墓地价格碾压房价:死不起的中国人
“北京一块墓地价格抵得上县城一套房!”一线城市墓地均价超10万元/平方米,使用权仅20年,后续管理费每年数千元。相比之下,而天津某小区房价仅2万元/平方米,买下一套70年产权的“骨灰房”,成本不到墓地的十分之一。
天津一位业主坦言:“买不起墓地,总不能让亲人‘露宿街头’!”
一位北京市民坦言:“与其花20万买20年墓位,不如在河北买套房,让亲人‘住’70年。”
2. 土地资源枯竭:城市化吞噬最后一寸安息地
随着城市扩张,原本位于城郊的墓地被高楼取代,新墓地被迫迁至远郊。佛山一位市民抱怨:“扫墓单程就要3小时,还不如在市区买套房,随时祭拜。”而一线城市殡葬用地供应量不足需求的30%,供需失衡催生了地下“骨灰经济”。
殡葬公司、中介嗅到商机,批量收购低价房源,改造成“骨灰公寓”高价转卖。一套100㎡住宅被分割为数十个1-2㎡隔间,售价几万至几十万元,利润远超普通房产交易。更有“风水大师”参与选址,导致某些小区“骨灰房”扎堆,贴上白绿对联、封死窗户,形成诡异景观。
3. 法律真空与监管失语:三不管的灰色地带
尽管《殡葬管理条例》规定骨灰应存放于正规设施,但住宅用途改造却处于法律模糊区。民政部门称“非正规殡葬设施不归我们管”,房管部门认为“不涉及结构安全即可”,规划部门则甩手不管。即便2018年民政部明令禁止商品房改公墓,执法仍乏力,物业则因“无权干涉私人财产”选择沉默。
一位中介直言:“只要不挂牌经营,谁也管不着。”
“生死混居”背后的三重冲击
1. 心理恐慌:每天与“鬼魂”做邻居
“一想到楼道里飘着骨灰,我连倒垃圾都害怕。”一位上海业主的吐槽道出普遍焦虑。传统观念中“生死不同屋”的禁忌被打破,楼道香烛味、夜间祭拜声加剧了居民的精神压力,甚至引发失眠、抑郁。
多数居民认为“骨灰房”破坏风水,导致心理不适。某小区因“骨灰房”引发业主集体抗议,房价暴跌30%。天津某中介透露,“骨灰房”扎堆的小区租金仅为周边一半。
2. 安全隐患与社会乱象
清明祭扫时烧纸、点烛易引发火灾;广州某小区曾因祭拜引发火情,整层楼浓烟弥漫。长期空置的“骨灰房”可能沦为毒品交易、赃物藏匿窝点。更有人担忧:“若开发商专门建设‘骨灰楼’,是否滋生新型犯罪?”
3. 文化冲突与伦理争议
传统观念中,“入土为安”是底线,而“骨灰房”被批“亵渎逝者”。
律师指出,该行为涉嫌违反《民法典》公序良俗原则,邻居可起诉要求赔偿精神损失。
但一位购买骨灰房的老人无奈道:“活人都住不起房,总不能叫死人露宿街头吧?”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每年新增死亡人口超千万。若放任“骨灰房”野蛮生长,或许到2035年,部分城市或将出现“阴宅包围阳宅”的奇观。
“骨灰房”是城市化进程中一道渗血的伤疤,折射出老龄化、高房价、传统崩解的多重阵痛。当活人与逝者争夺生存空间,我们不禁要问:一个文明的社会,是否容不下一盒骨灰的体面安放?
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更在于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无论生死。
你能接受与“骨灰房”做邻居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