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已说明参考文献截图或资料名称,请放心阅读,文章仅供参考。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摸不着头脑——方正县的领导竟然想着给侵华日军修公墓,结果怎么样了呢?

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最后碑砸了,公园关了,可那些拍板的人居然没啥事儿,还升了官。

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玄机?



方正县为啥会干这事儿

方正县,黑龙江哈尔滨市下面的一个小地方,人口不多,经济也不咋地,但有个特别的身份——侨乡。

这县里跟日本的联系不浅,好多人家有亲戚在日本,差不多4万人跟那儿有点瓜葛。

县里头头们寻思着,这不就是个发展经济的好机会吗?

于是就打起了“侨乡牌”,想靠这个拉点投资进来。

早些年,方正县就给自己定了个目标,要做“北方内陆第一侨乡”。



这想法听着挺美,可怎么落实呢?

领导们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得整点能吸引日本人眼球的东西。

结果,他们盯上了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

这开拓团是啥?

简单说,就是日本侵华时搞的殖民组织,带着人来东北占地盘、抢资源,属于侵略的急先锋。

可县里却觉得,这是个能“沟通感情”的切入点。

于是,2011年左右,方正县花了70万块钱,修了两块大石碑,上面刻了800多个日本开拓团成员的名字,还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叫“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墙”。



官方说法是,这玩意儿能体现“以德报怨”的胸怀,吸引日本投资,顺便还能“反省历史、祈愿和平”。

想法挺大胆,可惜没算准老百姓的反应。

老百姓咋看这桩买卖

这墙一修好,麻烦就来了。

2011年7月底,消息传到网上,微博上有人爆料,说方正县花钱给侵华日军立碑。

这下子全国网友不干了,炸开了锅。

啥叫“以德报怨”?

侵略者杀了咱们那么多人,抢了那么多东西,现在还要给人家立碑纪念?

不少人觉得,这不是缺心眼儿,就是没骨气。

舆论跟开了闸的洪水似的,铺天盖地。

有名的主持人杨澜都忍不住发声,说这事儿太离谱。

抗战作家方军也跳出来质问,凭啥受害者还得反省?

网友们更是群情激愤,骂声一片,直指这是“国耻”。

日本那边倒也没闲着,7月28日揭幕时,驻沈阳领事馆的官员还跑来捧场,可没几天就赶紧撇清关系,说这碑是方正县自己搞的,跟他们没啥关系。

县政府一看这架势,慌了神,赶紧出来解释,说这不是啥纪念碑,就是一面“名录墙”,目的也不是美化侵略,而是想表达和平愿望。

可这理由谁信啊?

网友压根儿不买账,觉得这是在找借口搪塞。

眼瞅着风头不对,方正县的领导估计也没想到,事情会闹这么大。

就在这时候,几个热血青年坐不住了。

他们从全国各地赶到方正县,带着榔头和红漆,半夜摸到公园,把那两块碑给砸了,还泼上了红漆。



这事儿干得痛快,网上好多人拍手叫好,说他们是用行动洗刷耻辱。

警察把这五个人带走后,没咋为难,很快就放了,还把他们送到高速路口。

这几个人回到北京,待遇跟英雄似的,有人接机,还有人拉横幅欢迎。

这下子,事情彻底收不住了。

8月6日,方正县没办法,只好把名录墙拆了,公园也关了门。

可老百姓的火气还没消,大家伙儿都盯着,想看看那些拍板修碑的领导会落个啥下场。

领导到底咋样了

按常理说,这种惹了众怒的事儿,负责的人多少得挨点处分吧?

可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

方正县的县委书记孙柏仁和县长佟宝刚,非但没被收拾,反而还升了官。

孙柏仁后来跑去哈尔滨当了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佟宝刚呢,则成了哈尔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这结果一出来,网上又是一片哗然。

咋回事儿呢?

这俩人咋还能往上爬?



有人猜,可能是因为经济成绩盖过了舆论的风波。

方正县虽然穷,但领导们一直想搞发展,修碑这事儿虽然翻了车,可他们在别的地方没准干得还行。

上面评功摆好时,可能觉得拉投资、搞经济的本事更重要,至于这碑的事儿,反正也拆了,风头也过去了,就没太追究。

还有人分析,这跟地方上的实际情况脱不了干系。

方正县经济底子薄,靠种水稻和自然景点过日子,想翻身不容易。

领导们急着找路子,盯着日本那边的资源,想借着侨乡的帽子捞点好处。

修碑这招虽然蠢了点,但出发点是想搞钱。

上面可能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这当成个失误,没往大了算。

可老百姓心里不痛快啊。



毕竟日本开拓团不是啥好玩意儿,那是实打实的侵略工具,给他们立碑,怎么看都像是拿民族尊严换钱。

领导升了官,这不等于变相鼓励这种做法吗?

网上好多人吐槽,说这事儿透着股没骨气的味儿,让人寒心。

这还不算完,有人往深了想,觉得这背后反映出更大的问题。

经济发展是好,可要是连底线都能扔了,那还叫啥发展?

方正县的领导兴许是想走捷径,可这捷径踩了雷,伤了民心。

升官的结果,更让大家觉得不公平,凭啥干错事还能有回报?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事儿也不完全是方正县独一份。

全国各地都在拼经济,好多地方的领导也想着法子拉投资,有时候难免会出昏招。



方正县不过是撞上了历史的敏感点,才闹得这么大。

领导没受罚,兴许是上面觉得,地方上的难处也得体谅,不能一棍子打死。

不过话说回来,这件事儿留下的教训不小。

经济发展不能光看数字,还得顾着老百姓的情绪。

日本侵华那段历史,是民族的伤疤,谁也碰不得。

方正县的领导可能觉得自己挺聪明,结果却踢了铁板。

碑是拆了,可这件事儿的后劲儿还在,大家伙儿对这种做法的警惕,可没那么容易消。

这桩事儿到这儿还没完全画上句号。

方正县后来低调了不少,再没听说搞啥类似的幺蛾子。

可那两块碑的影子,总在网上被翻出来说事儿。

有人感慨,这要是领导真受了罚,没准还能平复点民怨。

可现在这结局,反倒让人觉得有点憋屈。

想来想去,这事儿挺耐人寻味的。



方正县的领导本来想借历史资源发家致富,结果把自己架火上烤了。

碑砸了,公园关了,他们却升了官,这结果谁能服气?

可细一琢磨,又觉得这背后有地方治理的无奈。

经济要发展,路子不好找,领导们铤而走险,最后却让老百姓买了单。

这桩怪事,放到全国看,也不算太稀奇。

现代化路上,各地都在摸索,难免有地方会走偏。

方正县的侨乡身份,既是机会,也是包袱。

领导们想靠这个翻身,可没掂量好历史的分量。

这事儿提醒大家,发展是大事,但有些东西,比钱更重。

说到最后,方正县修公墓这出戏,结局是碑没了,领导升了,老百姓气了。

事情过去十多年了,网上还时不时有人提起,骂几句解解气。

这说明啥?

民心这东西,不是随便糊弄过去的。

领导们兴许觉得自己赚了,可丢的东西,没准比赚的多。

参考资料
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墙 - 维基百科
方正县“碑剧”探源 - 中新网
五位壮士砸碑 - 红色文化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