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报道,说北京儿童医院开设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10个月接诊人数1万人次,这个数量相当庞大。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想到,竟然还会有这样的一个门诊。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生的群体前来就诊的群体,不是刚上学的小学生,主要集中在升学前后的初高中生。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初一和高三的学生是最多的。



为什么初一和高三不想上学的孩子是最多的?就是因为初一和高三学生的竞争压力大,而这些孩子们在学校里找不到知识的乐趣,把我们看为平常的学习变成了一种煎熬。

学生不想上学,那说明学校里的一切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我们今天不想上班,但至少有钱挣,至少钱对我们是有吸引力的。那学校里的一切对学生学没有吸引力,那就说明什么呢?在学校里学不到新的东西,交不到好的朋友,学校里没有什么新鲜事儿,没有什么能吸引他的地方。

恰恰相反,学校里的一切可能还会带给他更大的压力。

首先课堂无趣,前两天在大学里这个水课老师备受争议,都这个年代了,还在用着上个世纪的课件。这样的课完全没有意思啊,没有课堂魅力,那自然也就让学生觉得他不想上学。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当中有这么一句话:

从认知的角度看,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生是否持续的体验到学习新东西、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什么意思呢?学生只有在学校里体验到学习新东西、解决问题的愉悦感。这种成就感会让他继续学习下去,反之他就不愿意再继续学习下去。



所以在这里也给老师提了要求,确保每堂课都有问题解决,你要带领学生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学生不想上学的,跟老师的课堂魅力直接相关。

第二个,学生不想去学校,是因为学校里一天天没有可以期待的事情。上课下课单一的学习过程,熟悉的校园生活,产生疲倦感,它不是一天两天,是每天如此。

第三个,就是学习无趣,学生不想去学校,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学习当中找不到知识的乐趣。

学生喜欢玩手机,就是因为手机当中有乐趣。

手机里的通关游戏就是给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渠道,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通关了以后会感受到那种成功的愉悦感,分泌多巴胺让他继续对这个东西持续的产生兴趣。

但是在学习当中不是如此,而且学习是一个线性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对前面的学习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导致后面的学习直接听不懂,直接看不明白。



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定理,叫做习得性无助,让他们没有办法再继续参与到学习进程当中去。

当他们在学校找不到一点有趣的时候,连课间休息都变成了煎熬,他们愿意上学才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