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毅(1946年5月)
大众化文艺理论的践行者——钱毅烈士
曾凡云
钱毅烈士,1925年4月14日生于安徽芜湖,是中国革命文艺战线上一位杰出的青年战士。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流星般璀璨,为大众化文艺理论的实践与推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艺青年的革命之路
钱毅,自幼便浸润在文艺与革命思想的浓厚氛围中。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对文艺戏剧萌生了强烈的热爱,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接纳了民族革命与阶级革命思想。13岁的钱毅,已然积极投身于戏剧活动的浪潮之中。他与同学携手组建了子夜剧社,随后又相继加入上海剧艺社、新艺剧社。在演艺生涯里,他的表现格外亮眼。他曾主演《高尔基童年》《古庙钟声》等剧目,还参演了《夜上海》《一年间》《碧血花》《海国英雄》等众多佳作,凭借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前辈们的称赞与观众们的喜爱。柳亚子先生甚至专门赠诗予他,足见其艺术造诣之高。在文学探索的道路上,他深入钻研俄罗斯古典著作以及高尔基的作品,对其文学精髓领悟颇深。而在中国文学领域,他则对宋词情有独钟,尤其对夏存古以年少之躯为民族大义慷慨赴死的壮举及其诗文,心生倾慕。不仅如此,他还与同学共同创办了手写本文艺杂志,不辞辛劳地精心缮写,使得这份杂志成功发行至数十期,为当时的文艺交流搭建了宝贵的平台。
1941年,日伪悍然侵占上海租界,钱毅内心满是不甘,不愿在侵略者的铁蹄下苟且偷生。在上海党组织的悉心帮助下,即便身染疾病,他依然毅然决然地奔赴解放区。此后,他先后在新四军一师一旅服务团、三师鲁工团任职,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工作当中。1943年,苏北地区遭遇大规模 “扫荡”,局势危急。钱毅临危受命,调至东海大队负责文化政治工作。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日子里,他与敌人巧妙周旋长达两个多月,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经过此次历练,他将目光聚焦于大众文艺与民俗学研究,立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文学事业。这一伟大志向的形成,与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更源于他对国家多灾多难、民生疾苦的深刻洞察。同时,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犹如一盏明灯,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促使他对革命事业与文艺工作的认知,从单纯的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的深度思考层面。
1945年1月,钱毅在阜宁生产大会上(曹荻秋摄)
同年,钱毅协助编辑杂志《新知识》。在编辑工作中,他事无巨细,从校印装帧的每一个细节,到扉页言论的精心撰写,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尽善尽美。1944年,他加入盐阜大众报社担任编辑一职。在主编平生同志的耐心教导下,他虚心向群众学习,业务能力进步飞速。次年,他便因表现出色被提拔为副主编。他的工作作风堪称楷模,刻苦耐劳且持之以恒,始终致力于培养工农作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不遗余力,即便多次因过度劳累而患病,也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因其突出贡献,他曾被评选为模范工作者。1946年,他受聘兼任华中文协大众文艺委员会委员,满心期待在文艺领域大展宏图。然而,解放战争的突然爆发打乱了他的计划。尽管投身军队的申请未获批准,但在第一次涟水战役时,他终于迎来机会奔赴前线,从事民供教育工作。此后,他多次主动请缨前往前线,积极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充分展现出他的热忱与担当。1947年,由于敌人的步步紧逼,盐阜大众报社不得不暂时停刊。钱毅随后调任新华社盐阜分社及盐阜日报社特派记者。2月,他前往淮安石塘区进行采访,并跟随当地民兵联防队深入蒋占区。不幸的是,3月1日拂晓,他被从石塘出发进行袭击的国民党军部队重重包围。在突围过程中,他不幸遭敌俘劫。面对敌人威逼利诱的“自新”劝降,他毫无惧色,厉声拒绝道:“宁可枪毙,决不自新!”次日,在石塘镇蒋据点外,钱毅从容就义,英勇殉国,年仅23岁。他用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壮丽赞歌。
黄克诚大将为钱毅烈士题词
大众化文艺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钱毅对大众化文艺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大众化理论虽然历经多年探讨,也不乏诸多正确见解,但在更为实际、具体的问题研究上,仍存在明显不足。在国民党统治区,文艺工作者受到重重限制,难以真正深入到工农大众之中,相关的理论文章也往往难以切中要害,给人一种隔靴搔痒之感。而解放区为群众运动的蓬勃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大众写作运动得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过,当时的大众写作理论尚显粗糙,且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创作实践。钱毅清醒地认识到,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同志,对工农群体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工农写作特点与规律的把握,还不够深入。常常会不自觉地用自身过往的写作方法或先入为主的“标准”去评判工农写作,很难从工农作品中精准挖掘问题、总结规律,这就导致相关理论难以真正贴合工农实际需求。
基于上述深刻认知,钱毅积极投身于大众化理论的践行。在《写什么?怎样写?》一文中,他详尽阐述了大众化作品的写作要点,这些要点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对大众化理论的深刻理解与切实应用。
钱毅著作《怎样写》
在“写什么”方面,钱毅给出了清晰明确的方向。首先,要聚焦新的事情。解放区成立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这些从古至今从未有过的大事件、新动态、好景象,都极具报道价值。因为此时人民的思想感情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他们迫切渴望听到新的声音,了解身边的新变化。其次,要着重书写工农群众。工农作为解放区的主人,报纸理应全方位反映他们的斗争历程、生活状况以及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涵盖他们与封建势力、反动势力的顽强抗争,生产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对共产党、新四军民主政府的衷心拥护与热爱之情。再者,写稿时要兼顾好与坏两个方面。写好事,包括热情歌颂民主政府、解放区的新貌,以及大力表扬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写坏事,则要毫不留情地揭露敌人、伪军、反动派的丑恶行径,同时也要敢于正视并批评自身工作中存在的缺点。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各项工作不断改进与完善。此外,要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工农通讯员可以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书写那些自己深入了解、清晰掌握的内容,尤其要注重分享工作经验,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真实地呈现出来。最后,要围绕中心工作展开写作。解放区在不同时期都有明确的中心工作,写稿应紧密围绕这一核心,当然,中心工作与日常工作、各个单位部门的工作,都应纳入报道范畴,以全面展现解放区的建设与发展全貌。
对于“怎样写”的问题,钱毅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在搜集材料阶段,写稿人必须明确自身立场,坚定地站在工农的角度,真心热爱工农群体,衷心拥护工农的领袖、政府和军队。唯有如此,才能对工农的伟大事迹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并确保所写内容真实准确。同时,要积极主动地搜集材料,克服主观上的懈怠,时刻将写稿一事铭记于心,随时随地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养成记录材料的良好习惯。不仅要记录具体事件和统计数字,还要留意那些生动鲜活的话语和精彩的句子,为后续写作积累丰富而宝贵的素材。
钱毅学习文学理论笔记手迹
在处理材料时,钱毅指出,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主题,明确稿子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然后,根据主题对材料进行精心剪裁,保留那些能够充分说明主题、符合文章中心思想的材料,牢牢抓住关键要点,果断舍弃不符合中心和非关键的内容。在排列材料顺序时,要以能够清晰表达意思、增强文章感染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对于经验分享、小调创作等,则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起题目对于工农通讯员而言,往往是一个颇具难度的环节。钱毅指出,起题目时要确保涵盖文章内容,让读者一看题目就能大致知晓文章所写何事;题目表达的意思要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既不能过于平淡无奇,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不能标新立异、古怪离奇;同时,题目要庄重正派,杜绝油腔滑调。起题目通常有先起后写和先写后起两种方式。如果工农通讯员一时想不出合适的题目,不必过于纠结,可以先将其搁置,报社的同志会根据稿子的具体内容帮忙拟定恰当的题目。
在文章起头方面,可依据已确定的叙述顺序,从开头段落中选取合适的一句话作为起始。通常,来稿的第一句可以采用“某地方,有个某人”“某人是某地方人”“某天,某地方” 等常见表述方式。随着写作经验的不断积累,自然能够灵活创新,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很多时候,写作者觉得起头困难,往往是因为将其过度复杂化、神秘化。实际上,只要把写作当作日常说话,按照平常说话的开头方式来写,就能轻松迈出写作的第一步。
针对当时工农通讯员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较低、文字储备不足的问题,钱毅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当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确定的表述时,可以向识字较多的人请教;如果当时无法请教,可先空着,待完成初稿后再进行询问确认;集体写稿也是克服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难题。此外,在写作过程中,偶尔出现一些别字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注意避免随意乱造字,以及使用那些过于生僻、土气且不易理解的话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钱毅著作《庄稼话》
在语言运用上,钱毅着重强调要运用工农自己的语言进行写作,即怎么说就怎么写,坚决杜绝堆砌辞藻、卖弄文笔的“调笔头子”现象,避免使用那些洋里洋气、空洞无物的句子。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自己一知半解的名词。对于新出现的名词以及过于土气、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话语,如果不是表达的必需,尽量不要使用;若确实需要使用,则一定要加以解释说明,以确保报纸在不同地区的读者都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同时,钱毅还强调了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同样不容忽视,它能够准确传达说话时的不同语气,使文章表达更加清晰、准确。
此外,钱毅还特别指出要善于书写典型。典型就是具有代表性、模范性、突出性的人和事,通过描写典型,能够更好地反映同类性质的人和事,生动展现工农在各个方面的真实状态。写稿时要力求具体、深刻,避免陷入老套、空洞的表述模式,要深入挖掘事情的本质,展现人和事的独特之处,不随波逐流,始终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笔触去书写真实的世界。最后,要始终秉持老老实实的写作态度。共产党的报纸向来坚持实事求是,写稿人务必牢记“对党负责”的使命,坚决杜绝吹牛夸大、虚假浮夸的行为,确保所写内容真实可靠,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钱毅烈士虽已离世,但他对大众化文艺理论的贡献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今天,我们纪念钱毅同志,不仅要缅怀他的光辉业绩,更要继承他的遗志,推动文艺事业与人民需求紧密结合,让大众化理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本文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新四军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