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硬道理

封面 I 雷军微博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交通事故是车企们最不愿看到的局面,因为剧烈的撞击容不下任何情面的掺杂。

对于新能源汽车,担忧则更甚,电池问题是悬在所有车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前段时间,车圈“顶流”小米SU7经历了一次大考,3月29日那场事故结果仍未出炉,舆论层面上的激烈交锋让小米吃尽了苦头。

雷军更是多日未更新,罕见在社交媒体保持着沉默姿态。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则#SU7坠崖车主再提SU7#的消息冲上热搜,这位车主去年开着小米SU7 Pro载着一家四口,在山路急转弯处意外冲下山崖,庆幸的是尽管车辆损毁严重,但全员并无生命危险,只是轻微擦伤。


图源:微博@新浪热点

彼时车主第一时间在社煤发声感慨道:2024年10月24日提车,12月11日发生事故,刚提车一个月遭遇事故,车辆面临报废。“谢谢小米SU7安全,谢谢所有帮助的救援人员。”

如今再度提车小米汽车,是对产品的极大信任的回馈,“漫长等待,终于提车了,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将来,平安顺遂。”

从消费者层面来看,这只是一次简单的复购行为,但站在小米汽车的角度,目前正是需要修补信任的好时候,这样一起正面案例无疑会提振品牌和用户的信心!


交通事故算不上什么新鲜事,每天都在发生,但放在新能源车企,尤其是“顶流”小米汽车上,是件“捅破天”的大事。

自从2024年4月3日启动交付以来,小米SU7创下了一个又一个成就,累计交付量在2025年3月19日突破20万辆,成为中国汽车史上达成这一里程碑最快的车型之一,同时将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从30万辆提升至35万辆。

但如果有安全问题横亘在前,一切都将蒙上阴影。

前文提到的坠崖事件,在当时来看也让小米汽车惊出了一身冷汗,毕竟新车上市没多久,消费者和行业势必会在显微镜下观察其一举一动,交通事故某种层面上是最好的试金石。

当时据现场医生表述,车辆坠落高度约有二三十米,相当于十层楼高。翻看现场照片,车辆已经完全变形,惨烈程度不言而喻。


图注:事故现场照片

同时网友们迫切的追寻事故原因,毕竟以往的类似事故中有刹车失灵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但当时只是驾驶员的失误所致,当事人在社交媒体平台并未作出对车辆的指控,反而满是感激之情。

因此舆论并没有给小米SU7这起车祸太多的发酵时间。

反而是当时的当事人的回应,将舆论扼杀在了摇篮里,还为小米汽车引来了一片欢呼声。

可以说,这次事故,撞出了话题性,又体现出了安全性。

让本该瑟瑟发抖的雷军,在舆论场又一次被封神了。

彼时就有网友打趣道,广告效应拉满,小米应该主动送辆汽车,闭环此次事件,将一个不幸事故以最好的结果收尾。

但目前看来,这位车主再提小米SU7的时机恰到好处,其坚定地表示,正是之前小米SU7在生死关头的出色表现,才让他毫不犹豫地再次成为该品牌的车主。

而且面对网友质疑是否小米给到了优惠,车主表示是在去年12月底订的车,踏踏实实等了三个月才拿到车,小米公司也未给其任何的优惠或者折扣,完全是因为自己比较认可该车的安全性能。

在这个质疑满天飞的当下,无疑又给小米汽车和用户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有人说雷军很幸运,因为这款产品从一开始就绑定了雷军进行包装,福与祸都需要他来扛,这一次的车主感谢来得很解渴。

的确,自从前段时间SU7事故成为全网焦点话题后,雷军本人的一举一动也被放在聚光灯下考究。

昨日,雷军时隔九天再次在社交媒体发声,称“感谢大家支持”,同时转发了“小米手机3月激活量中国第一”的数据内容。


图源:微博@雷军

之后,“雷军回应小米手机第一”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

不难看出,各界舆论仍然十分关注这位企业家的动态,毕竟之前的全网顶流的头衔是实打实的。

不夸张的讲,在4月1日之前,雷军的企业家声誉是一个难以撼动的高度。

彼时小米刚交出了一份“史上最强年报”,2024年公司总收入为3659亿元,同比增长35%,创历史新高,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41.3%,远超市场预期。

还记得小米汽车第一代产品还没问世之时,市场和消费者对于小米汽车并不看好,理由是没有造车经验,而且这块市场的诸多玩家已经足够凶悍,小米这个时候入局相当于白费功夫。

直到小米汽车用一个个销量奇迹证明自己,人们才惊觉这个后来者的威力。

难以用数字估算雷军个人带动了小米汽车多少销量,但这一数字只多不少,甚至说他是全球最强带货CEO也不为过。

汽车爆卖、手机登顶榜首,就连身上一件皮衣也能卖断货,评论区挤满了前来许愿的网友,有关卫生巾的呼喊已经破圈,可以说,带着“雷军”二字,就是销量的保证。


图源:小米汽车发布会

那时候的雷军风光无限,但同时也埋下了祸根。

一起SU7爆燃致三人死亡的事件,让雷军过往积累的声誉变成了负资产,就连之前与用户之间的种种互动也被贴上了质疑的标签,这正是企业家IP双刃剑的威力。

有观点认为雷军要警惕“胜利病”,这次事件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其实从过往的案例来看,这种因胜利产生的问题的确会让一个企业产生顽疾,但放在雷军身上不是很恰当。

雷军是有“狂”的一面,在小米做手机早期,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这种狂更多的是对未来的闯劲。

到了最近几年,雷军保持着足够的谦逊,周遭的各种美誉很多时候并不是他所希望的。

但这一次的敲打的确是个警惕,周围环境的一切变化谁都无法完全掌控。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黄金时代”与洗牌期的交汇点:风光源于政策红利、技术革命与市场红利;危险则来自技术迭代不确定性、竞争内卷与商业模式试错成本。

一方面,如比亚迪、鸿蒙智行、小米小鹏等车企销量不断突破新高,在海外市场影响力渐盛,另一方面,如哪吒汽车等品牌仍挣扎在泥潭中,在激烈竞争中艰难求生。

其实当下的小米汽车就是车圈一个很好的缩影,上市一两年里就迎来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享受着流量红利赋能品牌,一时间风光无限。

但硬币的另一面,品牌信任和舆情危机又让小米汽车遇到了创业以来最大挑战,繁荣之下暗流涌动。

这是各行各业都需要警惕的问题,在烈火烹油的新能源车圈尤其。


图源:小红书网友@Flash新能源车

例如马斯克领导下的特斯拉,用短短20年时间从濒临破产的初创公司蜕变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企业,堪称商业奇迹。

没人会怀疑这个巨无霸的实力,也不会怀疑这个踩着风口的颠覆者会迎来下坡路,但马斯克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一切皆有可能。

从马斯克走上政坛的那一刻开始,特斯拉就遭到了全球各地消费者的攻击,一季度全球销量下滑就是最好说明。

其他车企也不例外,《战国策》中有句话“行百里者半九十”,指的是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

站在整个行业视角,一个个案例都在证明目前所建构起的大厦存在脆弱性。

例如安全问题,无数残忍的案例已经证明,目前车辆在此类涉及生命安全的场景下,主动安全性依旧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进步。

这不单是某一个车企的责任,更是整个行业需要沉淀的技术。

尤其当价格战的红海吞噬了创新的光芒,当扩张的狂热模糊了质量的底线,当资本的喝彩淹没了安全的长鸣——这便是历史的谶语在叩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