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亭镇亭中居民区,老年居民的安全感正从一个个细节中悄然生长:手腕上的智能手环轻轻一按就能呼救,卫生间里新安装的扶手稳稳托住每一步,志愿者每周准时敲响的屋门传递着温暖……通过建立联动机制、科技赋能、硬件升级“三驾马车”,这个社区织密了一张守护“银发族”的安全网,让“老有颐养”的幸福图景照进现实。
科技赋能:
一键呼救,智慧守护“分秒必达”
“多亏了这个手环,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说起上个月的惊险经历,良隆园独居老人李阿婆仍心有余悸。当时她在卫生间不慎滑倒,紧急时刻按下智能手环的侧键,3秒内接通了紧急联系人,5分钟后家属便赶到现场。这款由社区免费申请的“幸福久久智能手环”,成为她的“救命神器”。
亭中居民区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000人,其中独居、空巢、残疾老人及纯老家庭占比超过5%。“走访时发现,不少老人担心突发疾病或跌倒时无人知晓,这是我们最放心不下的事。”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青说。为此,社区联合镇社工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启动“幸福安居”专项行动,将智慧养老设备与适老化改造相结合,重点推广“一键呼救”系统。
这套系统不仅能快速联系家属,若首次呼叫未应答,还会自动转接24小时服务平台,同步触发GPS定位,确保救援力量精准抵达。截至目前,已有14位老人佩戴上智能手环、安装马桶、扶手等设备,科技的温度化作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让老人和家属吃下“定心丸”。
硬件升级:
“一户一策”改细节,适老改造见真情
走进国亭花苑小区88岁独居老人张婆婆的家,卫生间里新安装的扶手和防滑地砖格外显眼。“以前半夜上厕所总怕摔,现在有了扶手,心里踏实多了!”老人的感慨,道出了硬件升级带来的生活质变。
针对老年人居家安全隐患,亭中居民区推行“一户一策”适老化改造:为高龄老人更换防滑马桶、安装助浴器和扶手,降低跌倒风险;为残障家庭在院子外侧定制无障碍坡道,既不占用公共空间,又方便出行;甚至连楼道照明、地面防滑等“微改造”也纳入计划,让每个细节都经得起“安全考验”。
亭中居民区推出适老化改造“三大套餐”——基础产品服务包、“浴改淋”标准化套餐、个性化产品服务包,60周岁以上老人均可自愿申请,符合条件者最高可获3000元补贴。今年,镇里还将推进“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等项目,让适老改造从“一户温暖”走向“全域安心”。
服务机制:
多元共治聚合力,温情服务“不断线”
亭中居民区自2018年起,通过不断优化,形成“党员带头、多元参与、精准服务”的服务机制。30余人的“情暖桑榆”志愿者团队中党员占比60%,通过“1+1结对帮扶”机制,每位党员骨干定点联系高龄独居老人,节假日送温暖,平时定期上门探访老人、排查水电安全,更坐下来陪老人拉家常、记录需求,让关怀从“送物资”延伸到“暖心灵”。
“他们修的管道真的太好了,真的是帮了我一个大忙!”家住良隆苑小区31号的陈爷爷说,漏水问题已经存在一年了,主要原因是楼上刚装修好,不方便反复改管道,这时物业也综合考虑,最后用外加管道的方式解决了,既解决问题,又不影响邻里和睦,乔爱物业化身“红色管家”纳入服务机制中,针对老人反映的设施问题实行24小时响应,今年已完成32处楼道照明更换、17次管道检修。
同时,亭中居民区积极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步建立“银发健康驿站”,每周一上午在亭中居委会为老人测血压、建档案,为12位慢性病患者定制“用药提醒卡”,国亭花苑的金阿姨说道:“有了这个用药提醒卡,我再也不担心忘记吃药了。从党员结对的“精准滴灌”到物业、医疗力量的“协同作战”,这套机制让生活帮扶、安全守护、健康关怀环环相扣,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三驾马车”制度让老年居民在制度化关怀中感受稳稳的幸福。
供稿:九亭镇分中心
编辑:沈莉娜 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李于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