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遥远的非洲大陆,曾经存在过一个由黑人建立的强大而古老的帝国,那就是马里帝国。
这是一个富庶的国家,他们坐拥全球一半数量的黄金,还拥有相当丰富的盐和其他金属资源,这是其他国家不敢想象的与生俱来的优势。
马里帝国的人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帝国不断发展。
为了捍卫国家安全,帝国也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这支军队的战斗力,无法与全球范围内的其他国家进行直观对比,但仅仅就非洲地区来看,它拥有绝对的优势。
如此庞大且富饶的帝国,最终却还是走向分崩离析的局面。
堪称历史传奇的马里帝国,为什么最终会走向灭亡?他们的经济优势,具体又体现在哪些地方?
资源富饶,贸易兴盛
提到非洲,不少朋友产生的刻板印象或许是落后和贫穷。
在当今世界,非洲各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确实远远比不上其他大洲国家,黑人代表着落后的文明体系,他们也成为了种族歧视链当中的最底层。
虽然如今的世界价值体系提倡种族平等,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种族歧视依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更是将种族歧视发挥到了极致。
饱受欺凌和羞辱的黑人,在遥远的14世纪,也曾经创造过非洲大陆上的奇迹,这个奇迹是一个古老的帝国,马里帝国。
马里帝国的领土包括撒哈拉沙漠全部的土地,还包括森林和河流周围的土地,可以想象,帝国幅员辽阔,占地面积庞大,各类资源的储备自然也非常丰富。
在上个世纪,中国工人群体之间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的淘金热,人们淘金的地方,正是非洲,非洲这片土地,有着相当丰富的黄金资源。
雷埃曼萨执政时期,马里帝国发展到了最巅峰的状态,当时帝国内部储存的黄金资源,几乎占据了整个世界的一半。
曼萨是一位极端个人主义的君主,他对于国家的财富展露出非常强烈的占有欲。
在他眼中,马里帝国的一切财产都归他自己所有,包括帝国境内的所有金矿,以及人们开采和挖掘出来的众多金块,那都是他的私人财产。
他强势地把黄金收归己有,因此也拒绝民间群众私自掌控金块,民间可以流行的与黄金有关的东西,只有金粉。
国家伸出宏观调控的大手,干预市场的贸易交易形式,这一举动可以有效防止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里帝国境内,货币流通的形式并不统一,即使这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帝国,他们也并未实现商品交易上的一致性。
在马里帝国庞大的土地上,不同地区的人民采用不同的交易形式。
有一部分地区还在采用传统的以物易物形式,还有一部分地区拥有专属的货币,当然也有人把金粉当作一般等价物,用来交换。
这个坐拥全球一半以上黄金的古老帝国,在当时可谓是十分富裕,帝国的贵族阶层,几乎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
他们占据着非常显著的资源优势,也通过贸易交换将之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推动帝国的发展与强盛。
除了黄金之外,这里还拥有丰富的盐资源。
盐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生活必需品,人们的饮食离不开它,北方地区是盐的产地,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盐。
而南方地区却几乎找不到盐的踪迹,人们只有通过购买的手段,才能获得这一种至关重要的调味品。
于是马里帝国南北地区的贸易开始大范围展开,许多骆驼商队搭载着盐,从北方来到南方,对两者进行资源置换,既满足了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了南方地区民众基本生活的需求。
民间的一切商品贸易,都得经由帝国统一管理,在这一交易上,国家也会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
这样的发展方式和中国古代十分相似,古代封建王朝推行盐铁官营制度,所有贩卖盐和铁的商人,都需要定期向国家缴纳非常可观的税费。
这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
除了盐之外,铜在北方也十分常见。
想要实现资源交换,贸易又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商人从北方运来铜,交换来自南方黄金粉末或者金条。
在流通全国的贸易网络影响之下,黄金资源几乎能够覆盖整个马里帝国。
马里帝国的贵族阶层,他们的生活也十分奢侈,正是因为从来都不缺钱,所以他们才不懂得什么叫低调和朴素。
有传言称,曼萨居住的宫殿是由黄金制成,他热衷于在全国范围内收集金块,除了想要垄断财富之外,还想为自己建造一座绝无仅有的宫殿。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主人能够住进黄金制作的房屋,除了他。
这座宫殿是他对于自身权利和地位的彰显,当然也体现了马里帝国特权阶层的优越性。
在任何一个古老的帝国中,社会阶级分化都十分严重,哪怕这是一个富庶的帝国,庞大的财富还是仅仅掌握在20%的社会成员手中。
位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群众,依然需要通过辛勤劳动来换取基本的生存保障,他们几乎没有附加价值,从事着最简单也最劳累的体力劳动。
他们始终处于被剥削的局面中,他们的财富无法与整个国家的财富共进退。
这就是马里帝国的社会现实,也是每一个古老的帝国都会存在的问题。
国家富裕,并不代表民众富裕,站在金字塔顶尖的,始终是极少数的社会成员。
军队性质,极为特殊
马里帝国拥有如此丰富的资源储备,自然会担心其他国家的侵略和掠夺。
为了保证自身的国防安全和财产安全,他们必须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保障社会既得利益者的权益。
在帝国境内,各个不同的地区分布着不同的氏族部落,每一个部落,都有义务选拔青壮年男性,组建国家层面的保卫型军队。
一旦通过选拔,这些劳动力就会成为全职军人。
他们不必再承担生产劳动,不用为了养家糊口而操劳。
在军队当中,他们的一切生活需求都有专业的国家后勤相关机构来保证,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明确的后勤概念,但军人们自己知道,服兵役就可以逃避劳动。
帝国境内不乏一部分男人,他们厌恶劳动,生性懒惰,参军入伍,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也是他们最后的退路。
马里帝国军人日常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训练,一切训练都为了战争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里帝国和古希腊的斯巴达城邦非常相似。
他们都非常注重国家的军事发展,倾全国之力发展军事力量,国家的一切建设工作,也会以军事为核心。
但不同的是,斯巴达在经济发展层面十分欠缺,而马里帝国也不同,强大的经济实力,也成为了他们建设军队最有力的底气。
马里帝国的军队,主要分为步兵和骑兵两种编制。
步兵一般会参与小型战斗,并作为主力军投入其中。
他们会使用简单的长枪与弓箭,身上的装备也以轻便为主,步兵的优势是动作灵活,转移迅速,常常能够打出声东击西的战术。
普通的战场,强大的步兵完全够用。但是一旦遇上敌人的重量级队伍,步兵就完全不够看了。
此时此刻,骑兵便需要发挥重要作用。
与骑兵配套出现的,很显然就是战马。
在浩瀚的撒哈拉沙漠,养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马里帝国境内还有大片森林,也有川流不息的河流。
在这些地方,战马便能够生存和生长。
骑兵使用的武器以长矛为主,能攻能守,远近皆宜。他们在战马上驰骋,挥舞着长矛,威武不凡,所向披靡。
长矛、弓箭、长枪,这些具有极强杀伤性的武器,除了能够在战场上震慑敌人,还能用于表演。
同古罗马帝国一样,马里帝国也常常会举行各种节日的公众表演活动。
士兵们在这一场合之下,便会充当表演人员,挥舞着手中的武器,把一身的本事展现在贵族阶层和观众们的眼前。
有了军队的保障,马里帝国在经济发展上更加游刃有余,这两者相辅相成,彼此推动,最终让马里帝国达到了巅峰状态。
盛极必衰,这是世间万事万物必然会遵守的规律,如此强大和繁荣的马里帝国,最终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
很难想象,真正让马里帝国分崩离析的,不是外界强大的敌人,而是自己人的内讧。
争权夺利,政权分裂
马里帝国的分裂和消亡,与争权夺利四个字密切相关。
1610年左右,马哈茂德四世去世,他是一位强大的君主,有能力有手腕,把一个庞大的帝国打理得井井有条。
都说虎父无犬子,可马哈茂德四世生出来的几个儿子,却完全没有继承他的才能和魄力,更没有他那令人称道的格局。
几个儿子只知道明争暗斗,没有一个人把精力放在国家治理之事上。
群龙无首的马里帝国,经济逐渐萧条,民生逐渐凋敝,社会矛盾越来越多,军队当中的战士们也沦为了贵族阶层的工具人。
王朝失去了民心,群众不再拥护贵族阶层的统治,马哈茂德四世的几个儿子都失去了国家长治久安的能量来源。
他们都想登临至尊之位,为此不惜手足相残,然而到最后,他们彼此制衡,谁也不能消灭对方,谁也无法如愿。
内斗相比起外部侵略来说,往往更能消耗一个帝国的生命力。
所以人们才说,罗马帝国死在自己人手上,而非外人手中。
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依靠很多方面共同作用。坐拥地球一半黄金的马里帝国,最终也难逃覆灭的宿命。
结语:
马里帝国的经济基础,依靠其充沛的资源搭建而成,这里拥有丰富的黄金,北方和南方的盐、铜等贸易往来,也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
全职军人,体系化的军队,给帝国带来了有力的保障。
看似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马里帝国,最终还是因贵族阶层之间的争权夺利而土崩瓦解,或许这就是古老帝国的宿命。
参考资料:
《非洲大国》
《帝国的成长与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