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快节奏时代,小孩子也加入了“卷”的行列。
一部分小学生在得天独厚的情况下,甚至开始学习初高中的知识。在90、0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上小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历史,可能连刘邦是谁都不知道。
但现在的孩子出口便是“深奥”的问题,为什么汉朝都是“汉某帝”,而唐朝都是“唐某宗”?这该怎么回答?
荣誉称号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某帝”指的是谥号,而“唐某宗”指的是庙号,但是这该怎么解释一下呢?如何让一个不懂的人知道他们的区别?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首先要知道的是,庙号和谥号,都是已逝之人的称呼,活着的时候可不能用。
在一些电视剧中,就曾出现过一些叫皇帝为“太宗”的错误,让人啼笑皆非。
这就相当于电影中那个“八年抗战,还剩一年”的经典错误,属于是后世之人“穿越”到了前朝。
先说庙号,既然叫“庙号”,那就肯定与“庙”有关。
古代的庙里住的可不全是和尚,倒不如说,一开始的庙就不是给和尚住的。
佛教是在西汉末年才传入中原的,但是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有“庙”的存在了。商朝的庙并不是寺庙,而是家庙与太庙。
商朝时,每一位皇帝都是“人皇”,是“天子”。人们觉得,就算他们真的死了,他们的意识也依然还存在于世界的某处。
因此人们会为每一位皇帝建造家庙,就供奉他一个人或者一家人。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皇帝实在是太多了,根本祭祀不过来。
于是人们便将那些年龄比较大的皇帝家庙推倒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他们会被后人遗忘,因为他们的牌位已经被转移到“太庙”之中,那里还有他的前辈,他的后辈将来也会来这里住。
而活着的人会统一祭祀他们,之后就不再单独祭祀了。
不过,万事皆有例外,这些故去的皇帝之中,有一些功绩特别大的皇帝,他们做出的贡献,值得后世永远铭记。
因此,这些人的家庙是不会被拆掉的,不但不会被拆掉,还会额外追加一个“荣誉称号”,以表彰这位皇帝的贡献,而这个荣誉称号就是“庙号”。
商朝几百年历史,只有少数几个皇帝有庙号,西汉、东汉加在一起四百多年时光,有二十八位皇帝,其中有庙号的皇帝仅有七位。
除了这七位,还有一些皇帝也曾有过庙号,但是由于他们的功绩不是那么突出,于是后人就将他们的庙号撤销了。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追加庙号这件事,是非常严格的,不是说每位皇帝都能有。当然,这个情况也仅限于汉朝以及汉朝之前。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说汉朝的皇帝时,只会提及他们的谥号,而不是庙号。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庙号不好听,而是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有庙号。
平等分配
商朝结束之后,周朝掌握天下,周朝为了显得跟商朝不一样,就重新设计了一种祭祀方式。传说“谥号”也是周公创造出来的,他还写了一本专门用来解释谥号的书。
与庙号不同的是,谥号是人手一个,不管是好皇帝还是平庸皇帝,就算是坏皇帝也有谥号。
皇帝的好坏,官员看得最清楚,按照周公的设计,好的皇帝就该用好的谥号,坏的皇帝就该给他上“恶谥”。
就拿商纣王来说,商纣王可不知道自己叫纣王,因为这是周朝人给他定的谥号。这个“纣”字,就代表着“恶谥”,因为“残义损善曰纣”。
而商纣王的祖先商汤,则是被用作了典故“除残去虐曰汤”。
最开始的时候,人们给皇帝用的都是好话,就算是有点小错,也会被无视掉,上一个比较平庸的谥号。只有那种坏到家的皇帝,才会让臣子们也看不下去,给他上一个“恶谥”。
历史上第一个拥有恶谥的皇帝是周厉王,他在位的时候十分暴虐,无论是臣子还是百姓,都看不上他。
就连他的儿子也觉得他不对,于是就给他上了一个“厉”字,因为“暴虐无情曰厉”。
在汉朝的时候,庙号和谥号同时存在,庙号只给好皇帝,而谥号则是人手一个。
因此,后世之人就比较喜欢说这个人人都有的谥号,最明显的优点就是比较方便。
但是这种情况延续到了隋唐时期,严格来说是到了东汉末年。
由于南北朝时期的情况十分复杂,我们从隋唐说起比较方便。
唐太宗是李世民,很多人都知道,唐高祖是李渊,知道的人也不少,但是有人知道他们俩的谥号是什么吗?恐怕没几个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当初汉朝皇帝的谥号其实是四个字,除了开头的“汉”和最后的“帝”,第二字应该是“孝”。
因为汉朝很注重孝道,因此不管这位皇帝孝不孝,他的谥号中都得有个孝字,而孝字之后的字,才代表了这位皇帝一生的好坏。
其实从这里也能看出来,皇帝的谥号其实并不能说明一切,总有一些擅长溜须拍马的臣子,会给皇帝上一些名不副实的谥号。
就拿李世民来说,他最开始的谥号,其实就三个字“文皇帝”。但是后来的人为了表示对李世民的尊敬,不断地给他“加料”,最后就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这个名字记起来麻烦,说起来麻烦,而且还不固定,时不时地还会有人往里面加字。
而且只要有一个人这么做了,后面的人就会纷纷效仿,这就导致了唐朝以及唐朝之后的谥号,都变成了很长的一串文字。
就比如宋朝的赵匡胤的谥号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足足十六个字。
但这还不是最长的,最长的谥号属于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他的谥号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足足二十五个字。
唐宋时期,谥号变长不好念,夸赞皇帝的词语都跑到谥号里去了,因此庙号就失去了实用价值。
所以,在隋唐之后的朝代,每位皇帝都有很长的谥号,而且每一位皇帝都有庙号,相比之下,明显是庙号比较方便。
三个字的庙号又好记又好写,于是后世之人在称呼唐宋时期的皇帝时,便开始使用庙号,其实一切都是为了方便和实用着想,哪个好念用哪个。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入关之后,又改了规矩,之前的皇帝在位时,是可以修改自己的年号的。但是清朝皇帝一生只能拥有一个年号,而且这个年号还只有两个字。
虽然清朝皇帝的庙号也是三个字的“清某宗”,但是两个字的专属年号明显更方便读写。
因此我们在提到清朝皇帝时,一般只说康熙、乾隆、光绪、宣统……这些都是他们的年号。
其实不管什么谥号、庙号、尊号、封号、年号,百姓哪里管得了那么多?一切选择不过是为了读写方便罢了。